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从生活现场打捞故事的创作

——吴晓征小小说的艺术特色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11

晓征常说:“我感兴趣的是别人的谈话,从别人的谈话里捕捉小说的形与神。”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他小说创作的密码箱——对他而言,创作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玄思,而是把生活里那些稍纵即逝的声音、温度与褶皱,用文字编织成可触可感的生命形态。这种从生活现场打捞故事的创作方式,让他的小说自带一股烟火气,未读时先觉亲切,读罢更觉心动——毕竟,所有能叩响人心的故事,终究要扎根在生活的厚土里。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话穿越两千年光阴,至今仍叩击着小说的本质。无论叙事手法如何先锋、理论思潮如何更迭,小说最本真的模样,终究是讲一个好故事。它或许不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却要让人物在情节里活起来;它或许不沉迷于语言的炫技,却要在细节里藏着人性的光。晓征的小说创作,恰是对这种本质的坚守。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小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品格。它不像戏剧依赖舞台的张力,不像诗歌需要韵律的翅膀,也不像散文侧重情感的直抒——它是在虚构的土壤里种出真实的树,用情节做枝干,用细节做叶片,最终在读者心里投下一片阴凉。晓征的创作深谙此道。他写身边人,记身边事,连那些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闲谈、“鸡毛蒜皮”的纠葛,都被他小心收进素材的陶罐。经年累月的沉淀、反复的咀嚼琢磨,最终发酵成一篇篇有筋骨、有味道的小说。这些作品见诸省级刊物,既是他创作的注脚,也是读者对他的认可。

晓征创作过一批精短小说,其代表有《扇子秋冬》《朝拜》《官身》《终结》《吉祥》《百字小说六篇》等,这些小说延续他一贯的创作底色,篇幅精短,却短得扎实,精得出奇;语言素朴,却素朴得有力。无论是亲历的鲜活、耳闻的余温,还是观察的敏锐,都在他的笔下熔铸成独特的小说世界。这种“只此一家”的创作,恰恰是文学最珍贵的个性——它拒绝复制,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若说晓征的小说有什么“局限”,那大概是他始终把目光锁定在脚下的土地。他写返乡的士兵、执迷的赌徒、山野的猎人、守道的工人、街头的小贩、病榻的患者……这些被宏大叙事轻轻略过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却活成了主角。他们没有力拔山兮的气概,没有改天换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悲喜:为生计辗转的愁容、为一句承诺辗转的反侧、为一点温暖辗转的期待。

初见晓征之前,我总觉得他该是个“带点仙气”的人——毕竟,能把市井烟火写得令人拍案叫绝的人,多少该有些超脱的气质。可真正相识后才知,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汉子,骨子里是扎了根的厚重。他像黄土地上的老榆树,根系深深扎进泥土,枝叶却向着天空生长。难怪早年前他还年纪轻轻,大家都唤他“老吴”。我曾试着解他身上的“谜”:为何他的小说总带着泥土的芬芳?为何他能把平凡写得如此动人?每读一篇新作,谜题便多了几分,惊喜也多了几分——原来真正的创作,从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对生命的映照。

他的出生地,人们总爱用“山里头”代指。那里没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有的是黄土高坡的粗粝、黄河奔涌的豪壮。或许正是这片土地的滋养,让他的文字有了大山般的厚重。读他的小说,你能闻到山乡的气息,能听见风过树梢的声音,能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这种“接地气”的写作,恰恰是当下文学最需要的“仙气”。

回到作品,《扇子秋冬》最让我心动的是它对“等待”的诠释。12年前的一段心结,像一根细针,扎在主人公的生命里;12年后的解开心结,却发现那道枷锁从来都是自己套上的。这故事读来荒诞,细想却扎心——我们谁不曾为某个执念困守多年,谁不曾为一场误会自我囚禁?黑格尔说“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晓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不合理”的执念,不过是现实给我们的温柔提醒——有些坎,终究要自己跨过去;有些结,终究要自己解开。

若说《扇子秋冬》是对执念的解剖,那《终结》则是对生死的叩问。玉在根的祭日死去,不是轰轰烈烈的殉情,而是生不如死的绝望。她逃避过、挣扎过、麻木过,最终选择以死亡结束痛苦。这故事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决绝,而是她走向死亡前的清醒:也许她只是随根而去,但她死后,却留给世人一个警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论在人间或地狱,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真情的迸发。死亡在这里不是终点,而是真情的注脚;绝望在这里不是终点,而是希望的起点。这种对生死的通透思考,让《终结》超越了普通的故事,成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

《朝拜》与《官身》则像两则现代寓言。前者写信仰的异化,后者写权力的荒诞,初读时令人哑然失笑,再读时却脊背发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藏着多少未被察觉的荒谬?科学家用数据解释世界,艺术家却用心灵温暖世界。晓征的这两篇小说,或许只揭开了现实的冰山一角,却足够让我们警醒:当我们嘲笑他人的愚昧时,是否也在成为某种愚昧的帮凶?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文学是生活的镜子,但不是哈哈镜。”晓征的小说,正如这样一面镜子——它不粉饰生活的不堪,也不夸大生命的璀璨,只是如实地映照出普通人的悲欢。在这个追求“流量”“爆款”的时代,他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他用短篇写人间百态,用素朴传递深刻思考,用人性照亮生活的褶皱。

愿晓征的笔下,永远有泥土的芬芳;愿他的故事里,永远有真情的温度;愿他的创作,永远是照见我们内心的那面镜子。毕竟,文学最珍贵的样子,不就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写的是别人,照见的却是我们自己。

(薛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