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9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建义 卫世新 通讯员 黄海栋
在三晋大地的千年古城新绛,铜火锅的咕嘟声里藏着传承密码,钻石工具的锋芒中闪耀集群智慧,石雕凿痕里凝结匠心传承,外卖骑手的车辙印刻着民生温度……这片土地上的产业百态,正被一根坚韧的“红色丝线”紧密串联。这根丝线,便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从激活传统技艺到培育现代产业,从破解发展难题到温暖民生末梢,新绛县以“党建红”为笔,在基层治理的答卷上书写出产业兴、文化活、民生暖的时代篇章。
党建赋能非遗传承
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
新绛县的文化传承,跳动着党建引领的“红色脉搏”。面对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境,该县各级党组织以“绣花功夫”破解“传不下去、活不起来”的治理难题,让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铜火锅技艺传承中,该县文化和旅游局党支部组织党员骨干深访老艺人,抢救口述技艺、复原秘制配方,成功推动“新绛铜火锅”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并通过党员店主亮明身份、统一标准,让这一传统美食从街头巷尾走向太原、运城等地。北张镇西庄村党支部成立“技艺传承党小组”,老石匠党员吴伟达、家玉顺带头免费开班,将故宫修缮技艺倾囊相授,培养800余名从业人员,同时牵头建设“双创”基地,42户加工户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更创新“党建+文创+旅游”模式,开发茶托、文房摆件等文创产品,让老技艺接上“新地气”。
在非遗活化利用方面,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聂俊辉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蔺涛带领党员团队攻克“烧制开裂”难题,上千个品种远销数十国,拿下200余项国际大奖;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党员团队用“新材料+老技艺”开发新产品,让千年漆艺焕发新生;“積文斋”“于良英笔庄”等笔庄的党员匠人坚守百道工序,让“绛州毛笔”在非遗名录中站稳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新绛县还充分发挥“银发人才”作用,组织退休高级农艺师深入蔬菜基地传授技术,整合非遗传承资源打造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吸引了32家非遗相关的企业入驻,20余万人次参观。组建老干部红色理论宣讲团,让老专家、老艺人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党建引领产业升级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新绛县以党建为引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破解“小散弱”困境,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新绛县万安镇的钻石工具产业,从明末清初的行业老字号“罗兴泰”基业起步,党员职工返乡传艺点燃致富希望。改革开放后,该镇党委主动靠前,党员干部带头跑市场、学技术,协调土地资金破解生产难题,推动钻石工具厂从“单打独斗”到“遍地开花”,20世纪90年代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如今,投资1500万元的钻石农民创业园里,建起了“原料—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体系,200余户加工户年产超4亿元,产品远销海外。
三泉镇水西村党支部牵头建设农民创业园,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征地,一年建成了集研发、展示、物流于一体的产研销基地。园区内,党员经营户亮身份作承诺,引进“掌上明珠”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品牌;党组织协调统一采购、共享设计,降低商户成本;党员户带头吸纳村民就业,千余名从业者中60%是本村村民,年交易额达3亿元,荣获“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在园区非公企业党建中,新绛县探索建立“三级构架+三大平台+三项保障”的“三三”工作机制,组建精品钢、绿色建材等4个链主企业党组织,43个链上企业党小组,形成“开发区党工委统筹、链主党组织负责、链上企业党小组执行”的三级党建工作体系。通过搭建政治引领、政企沟通、企业合作三大平台,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成功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升级版。
党建延伸治理触角
构建民生服务新生态
新绛县的基层治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党建触角延伸至民生末梢,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面对外卖行业等新业态从业者的管理难题,美团外卖党支部成立后,党员骑手带头践行“准时达、礼貌送”标准,支部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心理辅导,130余名骑手感受到组织关怀。14个爱心驿站遍布商圈角落,提供饮水充电、应急医药等服务,推动平台与商超、药店合作,形成“服务促就业”的良性循环。海泉购物广场商圈党支部牵头成立“新就业群体服务联盟”,绘制“友好地图”打通配送壁垒,专用停车区保障通行效率,党员商户带头加入“爱心商户”,200余名骑手、快递员在“商户让利、骑手暖心”中感受善意,该商圈荣获“省级消费示范单位”称号。
在社区治理中,该县龙湖社区探索创建“萤火微光”党建品牌,机关单位党组织结合自身职能优势,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小区)党建联席会,高效协调解决小区门禁换新、充电桩加装、停车位改造等问题十余件,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学府城社区党总支联合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笔墨剪纸韵 邻里共传承”非遗体验活动,以文化为纽带增强社区凝聚力。
古交镇古交村坚持党建引领,搭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组建网格队伍、发挥党员作用、设立法治图书馆和调解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措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泽掌镇泽掌村创立“道德银行”,将德孝文化、环境卫生等纳入考核体系,累计解决民生实事63件,重塑乡村价值体系。
红脉永续,治理兴邦。从铜火锅的传承到钻石产业的崛起,从石雕技艺的延续到外卖服务的暖心,从家具产业的抱团到商圈生态的和谐,新绛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根与魂”。当党组织成为破解传承断层的“守护者”、推动产业升级的“领航员”、服务民生需求的“贴心人”、协调多元利益的“黏合剂”,基层治理便有了方向、有了力量、有了温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