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8
记者 付 炎
整理图书、修补旧刊、登记借阅……这些与图书有关的日常琐事,是杜德建生活的“主旋律”,也是这位64岁农民心中最看重的“精神食粮”。
40多年前,高中毕业的杜德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热忱,在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建起了“中国第一家家庭图书馆”。岁月流转,青丝染霜,变的是图书馆日益丰富的藏书,不变的是他永恒的初心——以书为媒,让文化浸润乡亲们的生活。
今年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杜德建光荣上榜,获评助人为乐“中国好人”。这份荣誉的获得,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那个承载着他毕生心血的家庭图书馆。
“我要办一个家庭图书馆”
初秋,晋南农家院,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排简易却结实的书架上,数万册图书整齐摆放,油墨香在空气中弥漫。这里,就是杜德建创办的家庭图书馆。
1961年出生的杜德建,从小就喜欢读书看报。即便是两次高考落榜,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求,一直都在。恰巧有机会,他就在本村当了民办教师。
“没有上成大学,那就安心在村里教书。”杜德建说,当时想法很简单——踏踏实实教学,闲暇时看看书。
彼时,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种庄稼全靠经验,因错用药肥导致减产的事时常发生。
“我上过高中,家里也收藏了一些农业方面的书。村民种玉米、种棉花遇到问题,都爱来问我。”杜德建说,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先翻书找答案,再讲给大家听。
随着上门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杜德建便萌生了办图书馆的想法:与其一个个解答,不如建个读书的地方,让大家随时能查书、学知识。
杜德建笑着回忆,那时候,听说他要在家里办一个图书馆,村里不少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他不这么认为。
认定的事,说干就干。1981年,杜德建将家中一间屋子腾出来,把自己所有藏书归纳整理,家庭图书馆就此诞生。为了充实图书馆,他省吃俭用,每月的工资几乎全被拿来买书订报。
前多年,为了丰富图书种类,每逢寒暑假,杜德建都会乘坐公共汽车到外地的图书馆精心挑选图书。近到运城、临汾,远到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等地。家里人说,他经常是“夏宿街道旁,冬住候车室”,渴了就找街边卫生间喝几口自来水,饿了就吃妻子给他带的烙馍。
2016年,条件改善后,杜德建将大部分图书迁至新盖的二层楼,为读者营造了冬暖夏凉的阅读环境。如今,他的图书馆已收纳各类报纸968种、杂志326种、图书4.6万册,涵盖了党史、文学、科学、教育、农用技术等各个方面。
“脑袋富了,口袋才能鼓起来”
阴雨连绵天,杜德建的家庭图书馆又挤满了爱看书的群众。
“下雨天村民们去不了地,过来看书的人就会多一点儿。”杜德建介绍,他的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群众想看的书,基本上都能找到。
中老年读者最关心的无疑是科学种植、养殖,家庭图书馆里有《果园农药使用指南》《牛羊饲养与疾病防治》等供他们参考学习;青少年喜欢童话故事、历史知识等,这里有文学艺术、校园文化等供他们阅读。
该图书馆坚持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吸引了张坊村乃至周边一些村的村民前来借书。杜德建还积极推动图书“走出去”,图书馆常年有2000余册图书在外“漂流”,让知识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我家种了十来亩葡萄,每次遇到问题都会到杜老师的图书馆查阅相关图书、学习专业知识,今年葡萄质量很好,收成也很不错。”卿头镇王村村民樊巧玲曾经是一名民办教师,和杜德建共事多年。在她眼里,杜德建如良师益友,年轻时帮她成长进步,现在又助她发展葡萄产业,心中的感激溢于言表。
像樊巧玲一样,得益于家庭图书馆,这些年有成千上万名群众学到了一技之长,找到了致富门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杜德建不断延伸拓展家庭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他收集整理惠农知识,精心编辑小报,免费送给群众;成立农民夜校,针对农民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热心群文事业,编写诗歌、快板、三句半等,丰富群众生活;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组织青少年开展图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无偿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为乡村带来温暖与希望……
张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惠国军把杜德建的家庭图书馆比作“精神粮仓”。他说,这些年,看着越来越多村民因图书馆“脑袋富起来、口袋鼓起来”,村“两委”打心底里佩服杜德建的这份坚持。
“一路走来,家人是我最硬的靠山”
“他从小爱看书,白天看,晚上还看,家里给的钱舍不得花都买了书,有时候还借钱买书。”说起弟弟对书的“痴迷”,杜德建的姐姐杜雪爱举了个例子:一次,家里人把一些废旧报纸拿去卖了废品,他得知后跑到废品收购站硬是找了回来。
杜德建的书和报纸,家里谁都不能动。此后,家人们转而尊重他、支持他。杜德建说:“我能办成家庭图书馆,家人是我最硬的靠山。”
1982年,杜德建和妻子刘聪玲结婚。家里施肥浇地都需要钱,杜德建帮不上忙,妻子只能贷款。1994年年底,订报时间就要到了,杜德建发现家里有2000元现金,就把这钱先垫付了报款。事后才听妻子说,那钱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给老丈人看病用的。杜德建父亲80岁大寿时,他大姐留下500元让他给老人过寿,结果他还是用在了订报上。
一边是图书馆,一边是学校,杜德建付出了许多心血汗水。唯独对家庭,他始终满心歉疚——家里的柴米油盐、老人的日常照料、孩子的成长点滴,大多靠妻子和几个姐姐扛着,他总因“书事”抽不开身。
“我爱买书,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变得差了一点儿。最亏欠的就是两个孩子,以前给他们承诺买生日礼物,常常食言。”杜德建告诉记者,现在两个孩子长大了,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每每看到好书,都会给他邮寄回来;儿子给他购置书架,假期回来还会帮他整理书刊、替他干一些农活。
书香致远,润心润德。每逢寒暑假,杜德建的儿子儿媳都会借助家庭图书馆这一载体,和大学生一起做公益,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书香飘得更远。而且,夫妻俩还将老父亲的一部分图书拿到运城家里,打造了一个小书馆,供小区的人免费借阅,享受书香的浸润。
据了解,杜德建先后获得“世界教科文贡献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乡村阅读榜样”“影响中国70年文化功勋人物”“山西十大最美读书人”等荣誉称号。
40余载的坚守,杜德建在晋南乡村筑起一座“精神粮仓”。他播撒的不仅是书页里的知识,更是点亮乡村文明的火种。这份“以书为业、以乡为家”的坚守,早已超越了个人选择,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最动人的注脚,也激励着更多人以平凡之力,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书写温暖篇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