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5
陈清志老人近照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今年已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陈清志,一早就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大会盛况。
看着电视机里庄严的阅兵仪式、威武雄壮的人民军队、先进的国之重器,摸着手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陈清志老人目光灼灼,满含热泪。
于老人而言,曾经那段峥嵘岁月,亦是他跨越海峡与烽火的人生镜像。从贫苦农家少年到抗日战士,从制药厂的技术骨干到运城市中心医院药剂科的奠基人,陈清志以赤子之心,书写了一曲家国长歌。
陈清志老人年轻时的照片
苦难童年
爱国之心萌芽
采访当天,记者在老人位于运城的家中,见到了陈清志老人。进门时,老人正坐在窗前翻看着旧照片、旧地图,阳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照片里那个身着八路军制服、眼神坚毅的青年,与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重叠。在老人缓缓的讲述中,那段跨越数十载的烽火岁月,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
1927年1月,陈清志出生在台湾省彰化县二水乡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姊妹7人,他排行老大。彼时的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30余年,从小陈清志就听爷爷讲,家里的大爷爷、二爷爷都是在反抗日军暴行时,被日本人杀害的;他们一大家子28口人,租种了五亩地却还要向日本人交税……
土地被征占,学校被占领,学生被迫学习日本文化,家乡的苦难与亲人的遭遇,在陈清志年幼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悄然萌发了反抗的决心。
跨越重洋
奔赴抗日前线
1941年,深知家庭困难的陈清志离开家乡,与几名同乡一道赴日本东京铁路医学专科学校勤工俭学,学习制药工业。“那时候去日本,只是听家中姑父说那边有学校能学技术,想着将来能凭手艺活下去。”他说。就这样,陈清志一边在外面运货攒学费,一边啃着干面包学制药,勉强度日。
1942年学成毕业后,太平洋战争也已爆发,陈清志决定离开日本奔赴祖国大陆抗日前线。他带着仅有的制药课本,跟着姑父先抵达沈阳,后辗转北京、包头、张家口等地,最后落脚在当时察哈尔省宣化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区)的一家日本制药企业宣化若素制药厂。
隐秘战线
传递抗日情报
凭借制药专业的底子,陈清志被这所药企录用为技术员。彼时的宣化城,表面是日军严密控制的工业区,地下却活跃着我党晋察冀军区的地下工作者——其中就有制药厂的“建筑工人”应万林。
“应大哥常在工作时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他还说‘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咱们都是中国人,要一起把日本人赶出去’,并叮嘱我不要和任何人说这些事情。”陈清志回忆道。这些话在他心底里得到深深的认同,也让他的抗日思想愈发浓烈,他决定帮助应大哥。
第一次接到任务时的场景,陈清志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候心里很害怕,不知道要去见什么人,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但我还是去了。”他沿着河边的小路,或向南或向北,去往指定的接头地点,与素未谋面的同志对暗号、传递情报。
河水潺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可当他顺利完成送信任务,情报被安全交接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恐惧渐渐被一种使命感取代。
此后,送信、站岗放哨成了陈清志的日常。他记不清自己跑过多少趟河边的小路,也数不清对接过多少个陌生的暗号,他只知道这些“秘密任务”能抗击日本人。
直到后来,陈清志才逐渐知晓,自己正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做事,他更有底气了。谈及这些,陈清志眼神笃定,“日寇害了我们那么多人,能为抗日出一份力,再苦再险都值。”他说。
那段地下工作的岁月,充满了未知与危险。陈清志曾躲过日军的巡逻检查,也曾在寒冬腊月里冒着风雪奔波。可对日寇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支撑着他一次次完成任务。在暗夜中,他如同穿梭的“信使”,为抗日斗争的胜利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加入八路
研制药品援前线
1945年8月,应万林突然找到陈清志。这位平日里温和的应大哥,正式向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将他介绍到晋察冀军区27团,正式成为八路军的一员。组织让陈清志继续留守制药厂开展工作,做好八路军接管制药厂的前期工作。
八路军顺利接管制药厂,并将其更名为冀察军区伯华制药厂,陈清志被任命为车间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他克服艰苦条件,带领工人研制出磺胺粉、退烧药等,用马车载着送往前线。有次为赶制一批急救包,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手指被缝针戳得全是血洞,“当伤员托人带信说‘药很管用’,我觉得比啥都值。”陈清志说。
转业地方
奠基医院药剂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制药厂改制解散,陈清志先后在石家庄制药厂、山西北岳军区卫生部、晋察冀卫生学校、察哈尔军区第七后方医院等地工作过。无论在哪里,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1954年,陈清志主动申请转业到地方。“我想去最需要的地方。”陈清志说。就这样,他带着妻儿前往芮城县,在刚筹建的制药厂任秘书。
1956年,陈清志被调到运城地区人民医院,受命创建药剂科,并主持工作。“当时医院连正规的药房都没有,药品堆在仓库里,用的时候都是临时找。”他说。
但在经历过战火的陈清志眼中,这点困难不算什么。他带着两名护士,把废弃的仓库改造成药房,亲手绘制药品分类图,完善现有的器材和原料,制定《药房管理制度》,多次到外地购买稀缺药物,并开始配药制药。
在医院工作的30余年里,陈清志多次获得“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986年,59岁的陈清志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温暖晚年
传承家国情怀
如今,98岁的陈清志依然精神矍铄,自己洗衣、收拾房间,还能读书看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家门口的小路散步,感受着运城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不愁吃不愁穿。”陈清志的语气中,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在家中的一个红盒子里,陈清志珍藏着几枚意义非凡的勋章——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解放战争胜利纪念章等。这些勋章,是他烽火岁月的见证,也是他一生的荣耀。每当家人或朋友来访,他总会小心翼翼地拿出勋章,讲述背后的故事。
陈清志的家庭和睦美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3个子女名字都是“晋”字辈,这正是他对山西这片土地的浓厚情谊与深深铭记。
3个子女都十分孝顺,如今他们都已退休,虽然陈清志老人生活能自理,但大家还是商量着轮流照顾,总有孩子在运城家中陪伴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情。
受陈清志的影响,他的儿孙们对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敬畏,对家国有着深厚的情怀。孙子辈们从小听着爷爷的抗日故事长大,心中早已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爷爷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他的故事,我们会一直传下去。”陈清志的孙子说。
从烽火少年到耄耋老人,陈清志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却始终坚守着一颗爱国初心,生动诠释了一位抗日老兵的家国担当。
记者 杨颖琦 王捷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