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2
龙湖湾小区重焕生机 记者 祁克宁 摄
小区公共设施坏了没人修、环境卫生无人清理、安全隐患无人过问……这些“三无”小区的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永济市交出了“三无”小区创新治理的民生答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去年以来,永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党建引领下,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分两批对该市61个“三无”小区进行规范提升,一步步推动“三无”小区大变样。如今,业主能享受到贴心服务,曾经的治理死角焕发出新活力,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触手可及。
旧貌换新颜
提升宜居“获得感”
永济市城北街道涑水社区下辖的舜都花苑小区,前身是永济市化肥厂家属院。“以前厂里管,后来厂子破产,整个小区就被‘撂’下了,大家有事也不知道找谁。”家住2号楼1单元的薛香串感慨,“现在不一样了,小区不但有人管,而且管得好,有啥事找社区就对啦!”
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设施的“三无”小区,一度成为基层治理的痛点。面对这一难题,涑水社区党委书记郑晓霞分享了她的“治理经”:“一靠社区工作者踏实干事,二靠上级部门有力支持,三靠居民积极响应。三方齐心,难题才好解。”
2022年,该小区成立了物管会,成员包括驻小区党员、小区居民等。随后,小区建起了党群服务站,有了主阵地。“党群服务站现在就是议事、办事的地方。”郑晓霞指着小区广场的办公场所介绍,“网格员每天巡查3遍,卫生、安全、民情啥都管。就连孤寡老人回没回家,他们都放在心上。居民有啥大事小情,都能在这儿及时解决,心里踏实多了。”
社区的全力付出,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从建厂就住这儿,真是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住在1号楼3单元的寇晓贤满意地说,“以前是土路,现在铺得平平整整;墙皮也不掉了,电线收拾得整整齐齐,单元楼装上了声控灯,地下管网也实现了雨污分流,确实是用心了!”
“三无”小区的焕新,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强化管理引导、进行试点先行,通过社会化改造、政府专项投资和社区经费补贴等,小区一步步实现“大变身”:规划停车位,停车更方便了;新建车棚,电动自行车再也不怕淋雨;新增10个监控,小区安全更有保障……
郑晓霞说:“老百姓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急什么,就先解决什么。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完善,小区就会越住越舒心。”
如今,社区工作者和居民越走越近,大家也从“站着看”转为“跟着干”,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小区环境也在显著改善。
温情暖万家
洋溢邻里“幸福感”
建成于2005年的唐御苑小区,共有8栋楼185户居民,曾是永济市城西街道中山社区辖区内一个典型的“三无”小区。曾因种种原因,管理人员多次更换,小区一度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用居民的话说:“小区以前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个看门的、一个扫地的、一个收费的,其他事情一概没人管,哪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随着永济市“三无”小区治理的深耕,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小区逐渐“换了模样”。8月28日,走进唐御苑小区,崭新的门禁设施、硬化后的路面、设施齐全的健身小广场等,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居民尚瑞带着孩子在羽毛球场地上打球,一旁花坛中的长春花和鸡冠花开得正艳,映红了他们欢快的笑脸。
“以前小区里连个运动场地都没有,我和孩子只能在马路上凑合打打羽毛球。”说起小区治理前后的变化,尚瑞感慨不已,“现在经过社区和物管会治理,原本荒芜的空地变成了休闲小广场,大家在这里休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凝聚人心。”
无独有偶,永济市城西街道河东社区下辖的阳光佳地小区,也经历了彻底的蜕变。
该小区建成于2006年,共有3栋楼120户居民,是曾经永济纺织厂的生活区。厂里破产后,小区便陷入了无人管理的状态。房屋设施老旧、楼栋之间的空地长满杂草、基础设施不完善……多重问题交织,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永济市住建局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以及街道、社区的支持下,退休党员张俊生主动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挑起了管理小区的重担。
自物管会成立后,张俊生牵头为小区单元楼增加外墙保温层、新增车棚和充电桩、动员居民更换双层玻璃,并将楼栋间的大片荒地改建成健身小广场。
如今,新建的小广场上休闲坐凳、健身器材等整齐排列,桂花、棕榈、广玉兰等树木长势喜人,为小区增添了更多绿意。
“我建了个名叫‘家有幸福树’的微信群,在群里通过各种吉祥祝福语动员居民认领树苗,并自觉浇水养护,大家的自觉性都很高。”张俊生满怀希望地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小区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杂草丛生的空地蜕变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小广场;小区里的绿化花木在居民精心呵护下越长越盛;路畅灯明、停车有位、安全舒心……在精细化治理下,永济市许多“三无”小区逐渐变为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居民的幸福感也在升腾的烟火气中与日俱增。
守护平安梦
筑牢生活“安全感”
永济市城东街道南山社区下辖的龙湖湾小区,真可谓是一处“宝藏地”。它依偎着苍翠的山峦,门前的绿色长廊如画般舒卷,与平坦宽阔的旅游公路相依相伴。可谁能想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区,曾经也是个无人管理、令人头疼的“三无”小区。
该小区建于2009年,因为刚开始入住率低,导致物业公司入不敷出,没撑多久就撤走了。之后管理几经折腾,没有起色,陷入治理困境。老住户赵建军当初虽然买了房,却一直不敢搬进来:“那时候没人管,荒郊野外杂草丛生,还出过偷盗事件,后来装上了监控,胡老师来了,我才放心搬进来。”
他口中的“胡老师”,就是2019年7月居民们请来的物业经理胡孟民,凭借其丰富的物业管理经验,再加上5名业主代表一起出力,制定了小区自治的管理章程。社区也多次召开业主大会,把怎么议事、怎么管钱都定得明明白白——小区终于从“没人管”变成了“自己管”。
要让大家安心住,首先得解决用暖和安全这两件最要紧的事。社区牵头,联合供热公司、水电部门一起想办法、出方案。“原先用的是电厂集中供暖,后来停了,只好用变压站临时供暖。最后大家凑钱,终于接上了大暖,彻底解决了取暖问题。最近我们还清理了管道,水质也变好了。”胡孟民说,“监控装好了,治安有人管,大家才有安全感,小区也慢慢有了人气。”
小区长久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专项投资和社区支持,小区还建立规范的物业费收取机制,用于设备维护和日常运转,有结余还能再投入建设。“现在我们这儿别墅区有61户、单元楼有72户,一共300多人。管理跟上了,大家物业费也交得积极,今年都快结清啦!”指着物业收费表,胡孟民一脸自豪。
如今走在龙湖湾小区,迎面便是一座两三米高的喷泉,凉意沁人。小区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宛若一个花园。人工湖边还可以喂鱼,休闲座椅上总有居民坐着聊天。活动室里也添置了乒乓球桌、台球桌,连卫生间都能洗热水澡,越来越像样。
居民有了信心,陆续装修入住;小区群里,事情公告清晰明了;居民家里有事,胡孟民马上就上门帮忙,就连谁家有个红白事,他也跑前跑后,尽心尽力。
正如赵建民所说:“以前荒地看着就发愁,现在小区变得像花园一样,住得真踏实。”
基层治理一直在路上,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永济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从第一批的16个试点小区,到第二批的45个试点小区,永济市“三无”小区治理力度逐渐加大,范围也在不断延展。随着第一批试点小区治理成效逐渐显现,这种治理模式日臻成熟,相关经验和做法,也将因地制宜被运用到后续的“三无”小区治理工作中,让老旧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记者 祁克宁 赵雪 樊慧敏
城市心声
随着城市化浪潮不断向前推进,受历史客观因素影响,“三无”小区治理已成为城市治理的痛点。以往印象中这样的小区:环境杂乱、设施老化、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不仅影响着住户的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座城市的形象提升。
在走访过程中,许多居民坦言:“现在有事知道找谁了,心里踏实多了。”他们见证了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垃圾有人清了,环境更整洁了,路灯亮起来了……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背后关系着群众的“柴米油盐”。这些正在“焕新”的小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改变,正在发生! 记者 赵雪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