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8
曾经,外出创业、务工人员处于银行服务的“盲区”:家乡银行认为其跑出“服务区”,不便贷款;当地银行认为其不在“服务区”,不能贷款。
这一银行服务的“盲区”,正被永济农商银行全面有效地覆盖。
永济素有“面食之乡”的美称,永济扯面、永济饺子闻名全国,10万人在外从事餐饮行业。
近年来,永济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始终以“永济人在哪里,农商银行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将目光投向域外“十万餐饮大军”,以“流动银行”的创新模式,有效破解外出创业群体的融资难,将金融服务延伸到老乡创业务工的大街小巷,成为金融支“小”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情绪价值”
“阿姨阿姨,下午我就能见到妈妈了吗?”
“嗯,是的!妈妈早早地就在出站口等你了!”
“啊!太好了,我好想妈妈!”
在开往北京的飞驰列车上,留守儿童与永济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欢快地聊天,憧憬着与父母见面。
永济农商银行暑期“小候鸟护送”活动,已开展了十余年之久。2023年,该行对多年来服务外出经商群体的做法进行系统梳理,聚焦在外10万餐饮大军,不仅为他们提供信贷支持,还以“一老一小”为切入口,提供深度共情的情绪价值,让金融服务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老人是外出经商人员内心深深的牵挂。年轻人在外经营饭店,老人在家务农守家,是许多村庄的常态。
为了让他们安心经营,在麦收季节,永济农商银行组建“党员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助力空巢老人抢收麦子。前面是机声隆隆的收割机,后面是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帮助老人撑口袋、装麦子。烈日下的欢声笑语,让农忙期间的老人不再孤独,让在外游子安心又踏实。
生产上关心,生活上更要暖心。除了帮忙干农活,永济农商银行还为60岁以上空巢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员工上门慰问空巢老人,替外出务工人员尽孝心。
孩子是外出经商人员的心头肉。每到暑假,永济农商银行都会护送这些孩子到外出人员所在的城市与父母团聚,已先后前往北京、天津、河北、郑州等地安全接送留守儿童5000余名,用爱心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桥”,受到一片赞誉。
今年“六一”前夕,该行还开展了“粽香传情迎端午,爱心筑梦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活动期间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帮助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面对面”交流。
活动现场,虽然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比较生分,但活动之后,效果持续发酵,父母和孩子亲近了。同时,许多客户主动打电话办理存款业务、介绍信贷业务。“明显感到客户与银行的黏性增加了,心贴心、一条心了。”永济农商银行张营支行副行长李晓华感慨不已。
除了对“一老一小”的关心关怀,永济农商银行还在经商人员春节返乡期间,召开“暖心服务迎归客”座谈会,通过现场政策解读、案例分享、信贷讲解,增强客户对农商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认同。
真心换真心。2023年以来,该行外拓营销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增量、客户数量等呈现了大幅提升,显著优化了信贷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流动银行”成效凸显。
在进入品质消费、情绪消费的新时期,金融领域的竞争,不只包括产品、价格、渠道等“硬实力”,更有文化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永济农商银行精准洞悉在外创业务工人员的“情感褶皱”,将“亲情乡情”融入服务肌理,让金融服务更具人文内核和情感内涵,成为他们最可靠的支撑、最可信的托付。
扩大配置“正效应”——注入“确定性”
5年前,外出经营饭店的范星磊在永济农商银行办理10万元贷款,还需要夫妻双方从北京回到永济网点办。
而现在,办理30万元的授信贷款,坐在北京的店里,永济农商银行就千里上门送服务了。
范星磊感到变化的背后,是永济农商银行2023年组建了“流动银行”外拓团队,深耕外出经商人员的金融服务蓝海,不断扩大信贷资金配置“正效应”,为外出老乡的商业经营注入资金的“确定性”。
“蓝海版图”清晰绘就。永济农商银行推出“党建+金融+N”的服务新模式(N即政府、协会、村委会、企业),外拓团队与当地镇政府、村“两委”和餐饮协会等深入对接,将外出经商人员信息摸清建档、分类管理、明确责任、定向服务,并以省份为单位绘制了外拓服务营销版图。10万餐饮大军的分布图就此浮出水面。
“蓝海通讯”迅速搭建。外拓团队建立“外出创业人员金融服务微信群”,先发“安民告示”,说清楚农商银行要为大家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到,各商户需要准备什么,如何准备等等,让商户心里有底。
“蓝海航线”直达门店。外拓团队秉持3个“不需要”理念,即商户不需要耽搁生意,我们上门!不需要提前打烊,我们调时!不需要来回接送,我们定位!尽最大努力为商户提供便捷服务。
有一次,外拓团队赴北京开展上门金融服务,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相关优惠政策。此时范星磊在北京市海淀区刚刚接手了一家饭店,因重新装修出现资金缺口。他随即联系了永济农商银行。
很快,永济农商银行上门了解情况,并于当天授信30万元,保障了新饭店按期开张。
便捷、贴心,是永济农商银行留给范星磊的印象。该行考虑到多数商户的营业时间,一般将集中授信座谈会或上门服务安排在上午10点之前或晚上9点半后,最大化匹配商户空闲时段。对无法参与集中授信的商户,提供差异化上门服务,一对一授信,并且利用“晋享贷”平台和信息技术,在1小时内办完业务。
在永济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范星磊的夫妻店利用两年时间已升级为“晋来顺”品牌连锁,3家店面均明厨亮灶、环境幽雅,不断满足消费者新需求。
范星磊的店面升级,折射了永济农商银行“流动银行”为外出餐饮商户发展所注入的稳定性。
资金稳。永济农商银行把信贷资金投放与客户稳健经营有机结合,精准开发信贷产品,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以品牌店为龙头,对加盟店、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均给予贷款支持,稳定供应链。
经营稳。在“流动银行”支持下,有五分之一的餐饮商户开始从夫妻店模式转为品牌连锁,或者投资其他店,搞起了投资入股、加盟经营等资本运营,实现了经营多元化发展。
风险稳。永济农商银行经常通过微信群提醒客户根据自身实力、市场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稳扎稳打,不要盲目扩张,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反诈、反洗钱宣传,提醒客户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注入稳定性的背后,是永济农商银行站在客户角度,研究客户需求,建立起精准匹配、快速响应、倾情服务的新渠道,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目前,流动银行“一键申请、只来一次、一天放款”的便捷服务流程,已在异乡商户中树立“贷得到、速度快、服务好”的良好口碑。
争做长跑“金搭档”——践行“长期主义”
“流动银行”服务,是永济农商银行立足长远的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制度化陪伴、关键期陪伴、转型期陪伴、传承期陪伴,争做陪护商户长跑的“金搭档”。
制度化陪伴。永济农商银行推行“四专”服务机制,用制度穿越周期、穿越时空,忠诚陪伴客户。
该行建立专门的外拓服务团队,定期联系、走访客户,确保服务连续性。制订专项服务方案,明确外拓服务的具体城市、批次及时间节点,确保服务有序推进。印制专门的《服务手册》,规范服务标准,实现“服务老乡、扎根市场、防控风险”的三重目标。专项研发“餐饮贷”信贷产品,精准匹配餐饮商户经营资金周转需求。
关键期陪伴。在客户遇到资金难题或生活巨变时,永济农商银行的陪伴是穿透挑战、托举跃升的坚实力量。这种陪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与客户同频共振的战略协同。
栲栳镇韩村村民张永泽在北京经营一家饭店,于2023年在永济农商银行外拓服务中获得30万元授信贷款。该行工作人员在例行监测“晋享e付”月活率时发现,该客户在2023年12月中旬出现无交易的异常情况。经电话回访,得知借款人因突发疾病去世,导致饭店暂停营业。客户经理记得客户在办理贷款时购买了“安心宝”,便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联系保险公司进行报案。经过保险公司调查认定,全额理赔了该笔贷款。客户及时化解了经营风险,顺利渡过难关,双方的合作也进一步加深。
转型期陪伴。在客户业务转型的探索阶段,永济农商银行以深度陪伴者的姿态,与客户并肩穿越转型的迷雾。这种陪伴,不仅见证着客户从旧有模式向新生态的跨越,更以金融力量的持续注入,让转型之路少些颠簸,多些笃定。
当前,10万餐饮大军出现新变化,一些商户从外出创业转为回乡创业。43岁的巩世强就是其中一位。从经营夫妻店,到入股两家饭店,再到回乡投资养猪场、开美甲店,永济农商银行的支持也从10万元提升到230万元。
“不仅给予信贷支持,还提供了晋享e付、手机银行、代发工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了我多业经营的金融需求,永济农商行是创业的‘金搭档’!”巩世强兴奋地说。
传承期陪伴。老一代餐饮人正逐渐退场,新一代餐饮人正在崛起。当餐饮老店迈入代际传承的关键阶段,永济农商银行的陪伴如同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棒,既承载着对初代创业者心血的尊重,也饱含着对新一代掌舵者潜能的期许。
35岁的杨健是新一代客户群体。跟随父亲在北京经营饭店2年后,决定自主创业,传承、打响永济餐饮特色。2023年,在“流动银行”帮助下,他获得30万元贷款,解决了启动资金难题。目前,他的餐饮品牌“晋三喜”已在北京立稳脚跟,开了5个分店,生意蒸蒸日上。
从黄河岸畔到沿海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大江南北,永济农商银行的“流动银行”,用真诚铸就信任,用专业支持创业,用陪伴共克时艰。这不仅是一张亮眼的金融名片,更承载着沉甸甸的乡土情谊与金融担当。
乘势而为、聚势而上,支持小微,永济农商银行还要做得更多——
创新推出“上游采购贷”产品,构建“家乡供应+外地经营”的产业链金融闭环,提供贯穿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的“全周期”金融服务;
开发“永济家乡银行”专属小程序,实现“线下流动服务+线上常驻陪伴”的无缝衔接,让在外老乡随时随地享受更多更快更好的“流动银行”服务,将创业的种子精心浇灌成参天大树……
云里心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