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运城楹联活力奔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8

电子报刊

8月21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楹联协会一行人深入我市,先后参观了“中国楹联大厦”“中国楹联制作基地”“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小区”等标志性楹联建设。

从“大厦”到“基地”再到“小区”,东营市楹联协会一行人的考察路线,生动勾勒出我市楹联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热闹图景。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当然,除了“引进来”,我市楹联文化还“走出去”了。

8月25日,中国楹联学会2026(马年)百副新春联推荐作品公示,运城联人的4副春联作品榜上有名。

前不久,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的“第三届‘花木向阳’全国青少年楹联文化艺术展”传来捷报——我市新康学校20余名学子的楹联作品或入十强、或入展。

……

楹联,也就是对联,看似简单的两行平仄交替,运城联人却在守正的基础上,玩出了新花样。

步入盐湖岸畔巍峨高耸的“中国楹联大厦”,文化气息如潮涌般扑面而来。这座被誉为“运城新地标”的宏伟建筑,内设学术交流空间、作品典藏展厅、创作研究基地等。“中国楹联大厦”的投入使用,俨然将楹联从狭小的书房案头迁移到开阔广袤的文化舞台中心。

顺着东营市楹联协会考察团的足迹,走进“中国楹联制作基地”——山西世纪品盛广告有限公司,文化产业化实践的热度令人动容。在这里,楹联的制作、研发、销售,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文化创意、包装印刷等。产业化“造血”,明显为楹联的可持续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置身鼎鑫华府,楹联以更鲜亮的姿态点缀于亭台楼阁。小区入口的公共楹联承载着家国情怀,业主自撰的春联展示着个人情趣……楹联在此处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游客在受到楹联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体验,增强了对运城文化的认同感。

大厦塑其尊严风骨,基地给其经济依托,小区赋其生活温度……毋庸置疑,运城楹联在空间结构上成功完成了质的飞跃。

倘若仅有空间拓展,而无人才接力,那“繁荣”便只能昙花一现。

走进新康学校的课堂,能感受到文化的种子如何被细心浇灌。“花木向阳”展览中,那些“初出茅庐”的作品既有“书山引路”之志,亦怀“艺海泛舟”之情,文辞间显露出少年的蓬勃朝气,更为人们清晰地描摹出楹联传承的动人轨迹。

诚然,薪火相传的感人画面不只在城市间铺展。

君不见闻喜寺底村以楹联为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平陆油泼面职业技能大赛中,上百副楹联作品“添油加醋”让油泼面更加“有味”;《晋在砚中·一县一砚话山西》一书中,百余副楹联作品浓缩的不只是一县的风土人情……

古往今来,楹联一直具有雅俗共赏、上下互通的特性——它既是文人雅士展示才情之良具,也是乡间市井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点缀装饰。在运城,“楹联大厦”里专家思辨、“制作基地”忙碌有序、“文化小区”居民品评……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联艺在当代的十足活力。

“楹联之树,当扎根文化沃土,深吮生活源泉,才能枝繁叶茂,花繁果硕”。运城联人正是以敬畏深耕传统、用匠心开创生活、凭包容广纳百川,才实现了技艺之树长青不败的文化涅槃。

盐湖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岸边的楹联大厦,更如一面明镜,让人窥见运城一众联人的文化坚守:唯有当技艺接通生活江河、承载时代波澜、融入生命热忱,方能在文化奔涌大潮中,成就澎湃如海的壮阔景象。 

记者 景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