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汾新闻网 时间:2025-08-26
临汾新闻网讯 连日来,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临汾展馆以其震撼的巨型“威风锣鼓”造型和丰富的文化互动体验,成为现场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不仅在这里看到了临汾的文化家底,更在沉浸式体验中刷新了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
“不止小西天·临汾皆如此”——这句主题语,在游客一次次惊喜的赞叹中,变得具体而生动。
一眼震撼:鼓内有乾坤 文化看得见
“一进展馆就被震撼到了!”这是许多游客踏进临汾馆时的由衷感叹。眼前是一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威风锣鼓”为原型打造的巨型艺术装置,气势恢宏、撼人心魄。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面鼓不仅外观夺目,其内部更“藏”着一个微缩而生动的临汾——一座可以沉浸体验、触手可活的“文化之城”。
鼓声未响,文化已悄然漫溢。步入“鼓”内,是一个充满故事感的微短剧展区,通过现代视听语言与情境互动,将临汾的历史脉络、民俗风情娓娓道来。走出“鼓”外,则是琳琅满目的非遗精品陈列:霍州年馍的麦香四溢、乡宁紫砂壶的温润匠心、蒲县麦草画的自然肌理、隰县面塑的生动造型、太平绣球的斑斓色彩……每一件作品,都是临汾人民智慧与情感的凝结。
游客杨梓栋在参观后感慨:“‘鼓’内是沉浸式的动态体验,‘鼓’外是静中有动的非遗展示,内外呼应、虚实相生,设计实在太巧妙了!”
这样的展陈方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也让非遗真正“可见、可感、可亲近”。鼓,不再只是乐器,更成为一扇门,推开即是山河岁月、人间烟火。
一触“入戏”:方寸微剧场 圆你演员梦
如果说视觉是第一步,那么互动体验则是临汾展馆真正“圈粉”的关键。
在精品微短剧展区,游客杨江伟刚刚体验完一场“五分钟微短剧”拍摄。“不仅可以看,还能亲自当演员,特别有创意!”他笑着说。现场拍摄区和AR体验区人头攒动,不少游客和他一样,通过镜头过了一把“演员瘾”,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临汾作为“精品微短剧高地”的产业活力。
“我路过展馆时,看到正在招募群演,觉得特别新奇。刚刚表演的时候,我还有点笑场,真是很新奇的体验。临汾的微短剧事业真的很有潜力,也紧紧抓住了市场。”游客李然拿着剧组赠送的纪念U盘爱不释手,“这是我在文博会上最独特的记忆!有机会一定要去临汾的拍摄基地看一看。”
游客周思宏也兴奋地表示:“上午还跟孩子说,我想演短剧女一号,没想到在临汾展馆就圆了我的演员梦,体验了做群演的感觉。”
一瞬穿越:VR阅千年 一馆藏古今
科技成为本届临汾展馆讲好“老故事”的新语言。
在“临汾市博物馆第五移动展厅”——《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VR探秘展体验区,观众戴上VR眼镜,便可“亲临”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等古文明遗址,在虚拟世界中触摸历史、对话文明。
游客郝子辉戴上设备后连连惊叹:“视觉冲击太强了!”观众张贵林在体验后感慨:“不仅学到了历史,更好像真的穿越回五千年前,那种沉浸感带来的文化自豪,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
《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VR探秘展内容负责人岳帅表示,展览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术成果,借助大空间LBE VR技术,打造出极具沉浸感的互动体验。
一句赞叹:“临汾,值得细细品味”
游客的反馈,是最真实的评价。在蒲县麦秆画展台前,游客仔细端详着以麦秆为笔、以天然成色的工艺画作,纷纷点赞其精妙;来自太原的游客陈静仔细欣赏后赞叹:“这些作品远看是画,近看才能发现麦草细腻的纹理和层次,将农耕文明的质朴与艺术创作的精巧完美结合,让人忍不住想带一幅回家。”许多游客纷纷询问制作工艺,对这项神奇的非遗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霍州年馍展台前,一座用面塑做的“年馍塔”引来无数镜头;隰县面塑展区同样人头攒动,一组装在半个核桃皮内的“十八罗汉”面塑作品引发了观众阵阵惊叹。游客段宝宏前后左右仔细端详:“太不可思议了!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十八个罗汉形态各异、表情生动,连衣纹褶皱都清晰可见。这需要多么精湛的技艺和耐心啊!”面塑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在半个核桃皮大小的空间内,用特制的工具一点点塑造出微缩的罗汉形象,灵巧的技艺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本来只是知道临汾有个小西天,今天一看,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贝!”游客李琪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而游客宋轩宇更是已经约好了朋友:“下周就去临汾,实地看看那些古建到底有多宏伟。”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临汾展馆通过设计、科技、互动与展演,让文化不再悬浮于展台,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可带走的情感记忆。
记者 苏亚兵 亢亚莉 黄艺贞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