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艺术公益课堂流淌出的幸福

​——运城市文化馆艺术培训班见闻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3

推开市文化馆排练厅的大门,一阵悠扬的乐曲传来。8月19日上午8时,这座四层小楼已经热闹起来——手持功夫扇的学员翩翩起舞,白发老人认真聆听摄影课程,合唱团成员讨论着一首抗战歌曲的声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汇聚于此,共同绘就一幅生动的城市文化生活新图景。作为全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市文化馆近年来推出公益艺术培训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舞动健康:海派秧歌里的银发风采

三楼舞蹈排练厅里,“蹲、起、绕……合扇,十字步”的口令声此起彼伏。20余位中老年学员正专注地学习国家广场舞海派秧歌规定动作。

带队老师赵小菊边示范边强调:“这里是脆扇,不能柔,胳膊梗住……今天学新舞蹈,就学6个八拍。来,先把4个八拍过一下,大十字步之后,收脚、上左脚……”

“学员们都非常喜欢舞蹈。非常感谢相关部门对群众活动的支持,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赵小菊告诉记者。

退休会计赵小菊,参加市文化馆文艺骨干培训活动已有十余年,现在已成为备受学员欢迎的舞蹈老师。

66岁的退休教师王良敬是其学员中的一员,3年前零基础开始学习舞蹈。“现在感觉身体更健康了,还培养了一门爱好。我们的《圪梁梁》还获得过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奖项呢!”她自豪地说。

上午9时,一群学员挥舞着红色功夫扇,演绎舞蹈《精忠报国》。这支堪称“河东娘子军”的团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笑着说:“看到学员们自信而快乐,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歌声嘹亮:红色旋律中的时代回响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四楼合唱排练厅传来激昂的旋律,市文化馆映山红艺术团正在排练。 团长孙艳萍是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她的团队近期还排练了《长征组歌》,共筹备10首歌曲,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做准备。“《爱永在》《在太行山上》等节目将参加年终的群众文化培训成果精品节目展演。”孙艳萍说。

“这些正能量歌曲非常具有感召力。”孙艳萍说,“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我们的队伍坚持公益演出10年,平均每年演出上百场,足迹遍布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福利院,以及景区、社区和企业等。

钢琴旁,指导老师王玮茜逐句讲解:“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要慢慢推到这一句上。”她边弹琴边强调每个词的情感处理:“这个词要渐强,这个词要收……”59岁的队员张红听得入神,从事财务工作的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加入合唱队已12年,“抗战歌曲激励人心!专业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从不会唱到掌握了专业唱法。我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的爱好组成团队”。

合唱为学员们带来了快乐,也传递了正能量。“歌词每个字的意义和感受,老师都讲解得非常清楚,大家唱起来就更富有感情了。”孙艳萍介绍。

多元绽放:艺术培训里的文化惠民

四楼的剪纸摄影室内,五彩斑斓的摄影作品贴满墙壁。老师正在讲解摄影技巧:“水花溅起来的瞬间需要快速抓拍,这里用闪光灯是为了提高拍摄速度。”

而在走廊另一端,模特队的学员们正撑着油纸伞,踩着节奏练习步伐。运城群星凤儿男模队队长寇巧凤介绍,团队成立于两年前,成员都是60岁至70岁的退休人员,集中展现老年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拿上帽子,我们接下来由男队员来参演……”寇巧凤指着收纳柜说,她的指令在学员中激起一片欢声笑语。“这或许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动人的模样——让艺术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城市的文化土壤更加肥沃丰饶。”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柴米油盐。一位退休职工的话或许最能代表学员们的心声:“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现在明白了,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7月22日至8月15日,市文化馆精心策划的暑期免费公益课堂,走进中心城区四季绿城社区。连续4周,每天上午9时至11时,孩子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好奇来到社区活动场地,等待着专业老师们的精彩授课。周二剪纸课程、周三书法课程以及周四美术课程,都精准地契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与文化需求。

“此次将公益课堂送进四季绿城社区,真正做到了把地道的河东文化送到孩子们的家门口。这种文化与社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从舞蹈到合唱,从摄影到模特,从书法到美术,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市民的文化生活。在这里,艺术成了普通百姓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青少年参加暑期公益课堂,退休人员重拾青春梦想,文艺爱好者实现艺术追求,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提升审美素养——这正是公共文化服务最生动的写照。市文化馆培训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新增了古琴、新疆舞等课程,各艺术培训班加起来有41个,培训人数超2000人。一年来,市文化馆举办公益演出百余场,服务市民近30万人次。

“这里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教育的普惠价值。在这里,我看到自闭症儿童在音乐中绽放笑容,看到外来务工人员因舞蹈找到自信,看到退休老人在书画班重获社交乐趣。艺术不仅陶冶情操,更能治愈心灵、凝聚人心。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正是城市文明最深厚的底蕴。”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称。

记者 赵卓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