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河湾>

做一个有“谱”的人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8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三大支柱。今年我萌生了写家谱的念头,源于5月份拜读了康华兰先生在年初出版的《家风》,让我迫切想做一个有“谱”的人。

《家风》结尾处写道:“我们都应该修家谱,如果你现在找不到家谱了,那你先做一件事,从你这里开始修好五代家谱就可以了。随后,你的孙子再接过接力棒,接着往下写。”后来查阅资料才知,这源于宋代欧阳修创立的“五世一迁”编修法则,其让家谱从贵族专属推向民间,形成了全民修谱的文化现象。“只有写好小家谱,才能写好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家谱文化至今为我们保留着回家的路标。

还记得2003年春节,我曾和爷爷讨论过写家谱的事。爷爷说:“过去不论贫富,家家有家谱,后来因为战乱,很多人连命都保不住,更别说保存家谱。我从小听老辈人讲,侯氏始祖是东周春秋时期的晋侯侯缗,后人遍布西闫镇各村。”爷爷15岁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离开家乡,离休后还专门去过位于西闫镇十河村的侯氏家庙,那里有一副对联让他印象深刻。“以姬易侯垂思远;由周及今世泽长”,言简意赅概括了侯氏的渊源。爷爷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母早逝,只知他们的姓名,其余一概不知,好在回祖籍能找到家规、家训、家风,可为写家谱提供依据。之后因各种原因,此事被搁置。一晃几十年过去,爷爷奶奶已离世,我也即将步入不惑之年,当年随口提及的写家谱之事,终落到了我肩上。

参加工作后,我多次回祖籍地,其中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专门系统抄录了家规、家训、家风,还认真参观了爷爷提到的侯氏家庙,这些都为今年写家谱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节约了不少时间。此次修谱从爷爷奶奶写到今年刚出生的小儿子,共四代15口人,跨度百年,包括每位成员的生平简历,不算复杂。我利用双休日和晚间休息时间,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完成。家谱由谱序、家规、家训、家风、历代家庭成员五部分组成。

有了家谱,便不再困惑“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过去因长时间没有家谱,不知祖先姓名与籍贯,总觉人如无源之水。而写好家谱,也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我认为,家谱是一部生动的家史,记录着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家谱,我们能了解家族起源,感受先辈的奋斗精神和智慧,认知自身的根脉,在前行时多一份笃定与担当。

侯亚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