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以“数字”为支点 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8

在基层治理这张考卷上,如何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破解“千条线穿一根针”这一难题?垣曲县多个社区以数字化平台为“支点”,通过“码上解忧”“双线报到”“银龄课堂”等创新实践,将社区服务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滴灌”,实现了管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这些“小而美”的数字工具,正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码上解忧”——从“跑断腿”到“指尖办”的治理革命

清风岭社区的“码上解忧”小程序,将过去需要居民“跑窗口、填表格、等审批”的流程变为“扫码-提交-响应”三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昌泰的手机里存着一组对比数据:“以前开一张居住证明,居民至少要跑两趟社区,现在后台10分钟就能办结,还能送证上门。”

这种“数据代跑”的效力在特殊群体中尤为凸显。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回访脑梗患者白阿姨时,她指着厨房里新添的米面油说:“那天我在小程序里‘喊’了一嗓子,下午就有人把东西送过来了。要是搁以前,我得托邻居帮忙,欠人情不说,还耽误事。”小程序后台显示,像白阿姨这样的“紧急求助类”工单,平均响应时间仅需18分钟。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平台正在扭转传统的“被动响应”模式。通过分析225次扫码记录,社区发现“夜间公厕照明”成为高频词,随即启动专项排查行动,一次性维修了辖区内的6处故障路灯。“过去靠网格员‘铁脚板’摸排,问题发现往往滞后,现在数据自己会‘说话’。”社区副主任马锦涛说。

“双线报到”——党员沉下去,效能浮上来

在金华社区,181名在职党员通过“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的双线机制,将分散的“红色力量”拧成治理合力。社区负责人向记者演示了智慧平台的调度逻辑:居民在App提交需求后,系统自动匹配党员专业标签——医生党员优先接诊“健康咨询”,电工党员张俊青定向解决“电路维修”。

教师党员颜香莲刚完成一次“公益课堂”服务,她的服务记录里写着:“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3个小时,孩子妈妈说‘比上补习班管用’。”这种精准化匹配,让志愿服务告别“摆拍式”尴尬。数据显示,该机制运行半年以来,党员服务满意率达98%,较传统活动的满意率提升42个百分点。

“双报到不是挂个名,而是要成为社区的‘编外社工’。”民警党员常任琛告诉记者,他通过平台“反诈宣传”模块,已累计阻止5起电信诈骗,“有居民半夜收到可疑链接,都会先截图问我”。

“银龄教银龄”——数字鸿沟这样被温情跨越

当多数社区还在为“老年人数字困境”发愁时,铜矿峪社区另辟蹊径,发动低龄老人组建“银龄志愿队”。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72岁的志愿者李梅花举着放大镜看着图纸,教88岁的王大爷操作视频通话:“点这个‘笑脸’,就能看见你闺女啦!”

这种“老帮老”模式暗含巧思:教学者用方言更亲切,学习者心理压力更小。社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如果靠年轻社工教学,1人最多辅导5位老人;现在20名银龄志愿者同时开课,单次就能覆盖80人。”截至目前,该社区已有137名高龄老人学会智能手机基础操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70%。

正如一位社区干部所言:“好的数字工具不是让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做机器做不到的事——给独居老人送物资时多聊两句,教反诈知识时多叮嘱几声。”当技术之“效”与人文之“暖”同频共振,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自然畅通无阻。

记者 王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