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伏后养生,避免“秋后算账”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5

今年8月19日出伏,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终于就要过完了。俗话说:“三伏出,暑气消”,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即将开启凉爽金秋。

出伏之后,炎热渐消,整体气温也将下降,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这个时节,温度波动频繁,气候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经历酷暑后,人们难免会“贪恋”凉爽、干燥的感觉,仍然保持着夏季生活习惯,身体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感冒、乏力、皮肤干燥、肠胃不适……这些问题会接踵而至。那么,出伏后我们该如何顺应时节,调整生活方式?又要从哪些方面做好预防?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刘莎,从饮食到作息,从运动到防护,手把手教我们抓住养生黄金期,把身体调养到最佳状态,轻松过渡到秋冬!

避开伤身行为

俗话说:“出伏到,秋意绕。”

出伏蝉声噪,高天暑气收。意味着漫长闷热又潮湿的“桑拿天”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早晚的凉爽。

“出伏不仅是季节的转折点,也是身体调理的重要时期。”刘莎说,出伏后,许多生活习惯需要注意,尤其要做好“三防”避开一些禁忌,才不会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防“秋老虎咬人”。“秋老虎”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到35℃以上的天气。每年“秋老虎”的时间有长有短,其出没时,通常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日射强烈、闷热感强,让人感到酷热难忍。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风险。

防“秋燥”伤人。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肺气相对旺盛,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防“秋乏”扰人。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做事提不起精神,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且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出伏后不仅要做好“三防”,有些禁忌也别去碰。刘莎进行了详尽的例举。

忌吃冰镇食物。出伏后,虽日间仍可能炎热,但早晚温差加大,人体阳气渐收。此时若继续贪凉,大量摄入冰镇食物及饮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可选择温热或常温的食物与饮品,如温开水、热茶、温热的粥品及新鲜果蔬,以温养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忌过度贴秋膘。传统“贴秋膘”习俗源于古时物资匮乏,而今生活条件改善,无需过度进补。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反而不利于健康,易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秋季应以滋阴润燥、补益气血为原则,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如鱼类、瘦肉、豆制品、红枣、核桃等,同时保持饮食多样化,避免单一饮食。

忌过度运动。出伏之后,除了贴秋膘外,最重要的是,给人的身体留足养精蓄锐的时间,饮食是一方面,锻炼也是一方面。秋季虽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但过度运动易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甚至受伤。

忌门窗紧闭不通风。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室内环境相对封闭,易滋生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出伏后,应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

忌熬夜。熬夜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平衡,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出伏后,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忌睡觉开空调。大多数人三伏天期间,由于天气炎热,都会开着空调睡觉。出伏后,夜晚气温明显下降,继续使用空调易导致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夜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室内温度,适时关闭空调,使用风扇或开窗通风降温。

警惕生病诱因

俗话说“一夏无疾三分虚”,意思是夏季暑热难耐,对人体的消耗特别大,即使没病没痛,身体也会处于一种很虚的状态。如果不及时补虚,正气过度亏损,身体犹如失去了“金钟罩”,抵抗能力迅速下降,外邪就会有机可乘。

“出伏后的养生,比三伏天更重要!”刘莎介绍道,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的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受影响最明显的当属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她建议,在这个阶段养生防病要特别注意以下致病诱因。

夏季人体消耗大,需调整。由夏入秋,人常常感觉疲乏犯困。这是因为经过酷热的夏季,人们身体消耗大,而且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偿。到了凉爽的秋季,人体各系统发生变化,进入生理性的休整阶段。

昼夜温差增大,血管受挑战。三伏天过去了,大家不能掉以轻心,气候变化之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忽视。昼夜温差大,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最容易诱发一些血管硬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同时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秋燥严重,燥气伤肺。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热邪致津液流失,易感冒。立秋之后,外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数是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秋高气爽之后,空气透明度增加了,太阳当头照更会有种炙热感。这种热邪,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使得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同时,热邪导致津液流失,会加重干燥的状态,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容易进入。

调整养生策略

古人有云:“出伏不养,一年白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出伏时节调养身体的重要性。

出伏,标志着由夏入秋的季节转换,自然界中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长,人体亦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以达到阴阳平衡,为接下来的秋冬季节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从出伏开始到秋分,这段时间可是养生关键期,一不小心就可能有各类疾病找上门来。”刘莎从吃、喝、动等方面介绍了出伏后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吃得润一点。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

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不能凡补必肉,不能以药代食,不能按自己口味长期专服某一种补品等。

心情好一点。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秋季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喝得多一点。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每天喝水量达2000毫升—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

睡得早一点。出伏后易秋乏,为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较之夏季增加1小时左右的睡眠,或通过午睡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此时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穿得暖一点。出伏后要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部位血管丰富,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常说“春捂秋冻”,但中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薄衣。出伏后,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以免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通风勤一点。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注意保持一定间隔,减少衣物上的水分。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基础上,还可以养些绿萝、吊兰等绿色植物,静心、安神、戒躁。

刘莎说,出伏后的养生,说到底是“顺应自然”。不用大补特补,也不用刻意“折腾”,抓住饮食、作息、运动、防护这四个关键点,身体自然能平稳过渡夏秋交替时节。



本报记者 魏 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