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

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微治理”激活基层善治的“埝掌样本”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3

柴胡田里的技术分享会兴致盎然,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广场舞人气渐旺,婚介中心的彩礼协商渐成风尚……在夏县埝掌镇埝掌村,基层治理的“微创新”应接不暇。

从“垂直型”到“扁平化”,从“管理”到“服务”,作为夏县“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试点村的埝掌村先人一步、高人一招,聚焦“新夏都·群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夏县品牌,创新推行“一核三微”治理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微组织、微阵地、微管理为支撑,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将党组织服务精准延伸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

“微组织”扛起“大担当”

在埝掌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致富能手张金良正忙着指导乡亲们平整土地,准备冬凌草的下种。作为村里的种植能手,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产业就业党小组成员。

埝掌村中药材种植长期以柴胡为主。张金良通过试种,发现冬凌草的效益更好。今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冬凌草种植面积扩大到近90亩。

“以前管好自己就行了,现在担负着产业就业重任,还真是不敢含糊。”张金良说。

张金良的故事,是埝掌村创新“微组织”治理模式的生动缩影。过去,与其他村一样,村党支部主要依靠“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的垂直组织架构,难以完全适应从“管理”到“服务”的功能职责转型。如今,埝掌村落实县委组织主导、干部主抓、党员主力、群众主体“四主”实践活动,打破居民组等区块限制,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将48名党员全部编入功能型党小组,形成“小而精”的扁平化治理网络。

“我们按照镇里的‘5+N’模式,先设立产业就业、安全稳定等5个基础党小组,再根据实际需求动态延伸,设立了美丽街巷、关爱老幼、安全应急以及文物保护4个党小组。”埝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国强介绍。如今,村里9个党小组像毛细血管般深入治理末梢,每个小组实行“1名组长+1名‘两委’成员+1名群众代表”的共治机制,实现各项事务“一竿子插到底”,既规范运作,又激发活力。

埝掌村村委会副主任兼产业就业党小组组长的党员王良龙感触颇深:“过去职责单一,只负责农林水电常规事务,现在有了新担子,主攻产业发展。”在他的党小组里,7名党员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葡萄种植户分享嫁接技术,中药材能手对接收购商,微信群成了“云端议事厅”。

“微组织”扛起新担当,全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文明新风组推动红白事简办,酒席支出减半;安全应急组排查隐患数十处,村民点赞“问题不过夜”;就连文物保护这样的“冷门”,也有专人负责。

“微阵地”释放“大能量”

傍晚时分,埝掌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30多名村民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翩翩起舞。“以前只能在路边跳,场地小还不安全,现在有了专门的场地,姐妹们跳得更尽兴了!”广场舞带头人安文娟激动地说。这个由400平方米闲置空地改造的广场,铺设了平整的沥青地面,安装了明亮的彩灯,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广场舞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刚需,但长期以来因没有专用场地,村民到处“打游击”,既不安全又不尽兴。文明新风党小组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及时向村委会反映。不到一个月,投资20万元的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这里白天是政策宣传的“微讲堂”,晚上则变身为村民健身的“欢乐谷”。

这只是埝掌村活用“微阵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锚定建强“微阵地”,践行“一室多用、一室多能,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让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焕发新生:便民服务大厅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确保村民随到随办;长廊凉亭变身“红色讲堂”,将主题党日与理论宣讲有机结合;村民家的议事小院、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都成了收集民意的“前沿哨所”。

与热闹的广场相呼应,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农家书屋则成为静谧的学习天地。炎炎夏日,这个由青年党员和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的“清凉充电站”,不仅解决了家长看护难题,更成为孩子们争相打卡的知识乐园。座位紧张时,隔壁的党员活动室也变身“第二自习室”,晚间还为孩子们放映革命传统电影,既满足了学习需求,又丰富了精神生活。

一个个“微阵地”,串起了村民的“幸福链条”。“下一步,我们要让更多闲置资源‘转’起来,让服务真正‘沉’到群众心坎上。”李国强说。

“微管理”解决“大难题”

“18.8万元砍到8.8万元,这媒人比亲家还会算账!”在埝掌村,53岁的媒人金淑杰最近成了村里的“红人”。她促成的一桩婚事,将原本18.8万元的彩礼一“砍”再“砍”,成功降到8.8万元,在村里传为美谈。而这背后,正是埝掌村创新“微管理”模式带来的新气象。

“过去说亲就像‘打游击’,今天在我家客厅,明天在街边小摊,有时候还得临时借用对方家里。场地不固定,年轻人见面都放不开。”说起这一变化,金淑杰感慨万千,“如今,村里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专门设立了公益婚姻介绍所,不仅有了固定场所,更因为设在村委会,让村民们打心眼里信任。”

婚介所的设立,不仅解决了说媒场所的问题,更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每对经过志愿者“牵线”的青年情侣,都要郑重签下承诺书,保证婚事新办、宴席简办。“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通过这样的方式,婚介所在为青年男女搭鹊桥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新时代婚俗观。”埝掌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琴说。

彩礼减半的背后,折射的是婚恋观念的深刻转变。过去,动辄十几万元的高额彩礼让不少适婚家庭望而却步;如今,通过这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年轻人开始注重感情基础而非物质条件。截至目前,婚介所已成功促成5对新人喜结连理。为更好服务青年群体,村里还计划对这里的场地进行扩容改造提升,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相亲见面场所。

婚介所的成效生动诠释了“微管理”的治理智慧。今年以来,该村逐步建立完善“村党支部+党小组+微组织+农户”四级联动机制:各党小组每月定期学习政策、汇总问题;党支部通过主题党日等活动及时解难纾困。这套机制环环相扣,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文明乡风劲起,和美乡村入画。从“微组织”到“微阵地”再到“微管理”,埝掌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下一步,我们将以试点村为依托,继续深化‘一核三微’模式,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让‘微治理’释放更大能量,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贡献埝掌力量。”埝掌镇党委书记郝鹏飞说。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