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千年古村涌新潮

——稷山县阳城村依托三张“金名片”走好振兴路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3

近日,笔者走进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的古村落,正依托独特的国保文物、国家级非遗、红色资源三张“金名片”,探索出一条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振兴新路,古老村庄焕发出时代新韵。

千年遗存: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在阳城村村东,北魏时期的高凉城遗址静默矗立。一位守护遗址数十载的老者告诉笔者,一代代村民的自觉守护,让其得以留存。

遗址北侧,一座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的北阳城砖塔卓然而立。这座由村民解武为母奉佛而建的宋塔,历经近千年沧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市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古砖塔之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走兽。这项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的独特民间艺术,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由两人脚踩高跷同演骑兽状,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气势磅礴。

“村子虽不大,但坐拥传统村落、宋代砖塔、高跷走兽等‘国字号’资源,保护好、用活它们,就是给村里发展攒底气。”阳城村相关负责人说。

红色印记:精神灯塔烛照前行

阳城村的另一张闪亮名片,深植于烽火岁月。1937年9月18日,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及所属部队途经稷山,夜宿此处。其间,朱德总司令对当地抗日救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左权将军则写下了情深义重的家书,字里行间饱含对亲人的思念与革命必胜的信念。

为赓续红色血脉,2018年,阳城村村“两委”将当时的指挥部旧址进行系统性保护修缮与展陈提升,如今已成为稷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里火神庙的东墙上,累累弹痕铭刻着另一段壮烈史诗——1938年9月18日,阳城沟伏击战中,毙伤日军30余名,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

围绕红色记忆,阳城村精心打造了弹痕文化广场、诗词文化广场、家书文化广场,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直抵人心。笔者到访时,多个团队正在此开展主题教育。家书文化广场上,年轻干部深情诵读《左权家书》,感人至深;诗词文化广场上,老干部激昂朗诵革命诗篇,催人奋进。“基地修缮提升后,已累计接待来访人员逾5万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基地管理员介绍。

融合赋能:古村振兴气象更新

近年来,阳城村抢抓发展机遇,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党建+”品牌,创新打造“耕农田、读家书、踩高跷、绘走兽、强国防”的文旅模式。2022年6月,阳城村成立稷山县高梁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该公司入选山西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案例。

今年以来,阳城村完善红色教育基地配套设施,与旅游公司合作,实现旅游团队点对点接待参观。

国家级非遗高跷走兽频频亮相省内外重大活动,赴西安、北京等地展演。村里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培养年轻梯队。据介绍,村里有不少小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高跷技艺。同时,鼓励年轻传承人参与商演、文创开发。

如今,阳城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游客络绎不绝。“我家开了个小吃店,游客很喜欢。生意忙时,还得请亲戚帮忙!”村民薛大姐笑意盈盈,言语间透着满足。

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行走在今天的阳城村,千年古迹与红色印记相映生辉,非遗技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幅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翼的文商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徐徐展开。

(本报特约通讯员 翟建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