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1
记者 王文军 霍虎成
盛夏时节,中条山深处的垣曲革命老区纪念馆庄严肃穆。
7月24日,记者走近纪念馆展陈的抗战文物,“触摸”那段奋勇抗敌的峥嵘岁月,“聆听”历史深处的响亮回声,探寻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密码。
垣曲革命老区纪念馆所在的垣曲县历山镇望仙村,曾是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80多年前,抗日的火种就是从这里燃遍垣曲的角角落落。
步入纪念馆的垣曲抗战展区,没有灯罩的汽灯,见证了朱德元帅的爱民情怀;锈迹斑斑的子弹,诉说着当年战况的惨烈;抗日战士的大刀,承载着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无声讲述着英勇抗战的峥嵘岁月。
参观中,一台墨迹尚存的油印机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你可别小看这台油印机,它是1943年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培民从太岳区带回来的,它见证了抗战胜利重要时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诏书的消息,就是由这台油印机印发了数百份,传送到垣曲各抗日武装手中。”纪念馆馆长杨金玉介绍。
67岁的杨金玉,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自小就有浓郁的红色情结,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红色情结越来越浓。为了将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传递下去,2005年7月,杨金玉开始着手创办垣曲革命老区纪念馆。历时两年,2007年7月1日,纪念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作为全省首家民办革命老区纪念馆,杨金玉在纪念馆布局上费尽心思。整个纪念馆分为革命老区展区、垣曲抗战展区、光荣垣曲展区等8个展区、36个展室,真实再现了垣曲县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
时光流转,历史的细节被定格在一件件抗战文物上。馆内一把长约90厘米的大刀,刀身虽已锈迹斑斑,但刀把上系着的红布条还依稀可见。
“这把刀是垣曲县抗日报仇大队队长王好治用过的大刀。”杨金玉介绍,1943年10月的一天,王好治带领抗日报仇队员执行任务时遭到了敌人包围,他就是用这把大刀带领队员杀出一条血路,确保大部分队员安全撤离。2001年,在抗日报仇大队诞生地,人们发现了这把大刀,后经老游击队员和王好治的房东确认,这就是当年王好治使用过的那把大刀。
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开馆近20年来,杨金玉为了收集相关的革命文物、史料四处奔走,先后收集各类珍贵历史照片600余幅、各类文物6800余件。“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史料,都是老区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见证,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值得人们铭记。”杨金玉说。
与纪念馆仅一墙之隔就是垣曲抗日政府纪念碑。纪念碑高高耸立,正面“抗日政府纪念碑”7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纪念碑建立时,人们种植的松柏如今已数米之高、绿意盎然。
“习近平总书记7月7日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纪念馆里的抗战文物就是军民浴血奋战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流传、深入人心。”杨金玉说。
如今,每年有10多万的参观者,不顾路途遥远,驱车来到这座大山深处的国家三级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感悟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核心作用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伟力。
离开纪念馆时,记者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脚下的柏油路宽阔平整,革命先烈曾浴血奋战的中条山,苍翠欲滴、风光无限。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