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31
盛夏的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万山葱茏、碧波荡漾,飞鸟、孤岛、险峰与曲折蜿蜒的河湾勾勒出一幅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生态湖景。
从这里开始,一条从东南向西北绵延300余千米,横跨垣曲、闻喜、绛县、夏县、盐湖等五县(区)的水利管网穿高速、过铁路、贯河流、跨丘陵、越沟壑,最终将一汪清水送到221万立方米的盐湖区半坡调蓄库中。
夕阳中,金色的余晖洒满池面,熠熠荣光中映照着中条如黛的山峦,寄托着中心城区居民对饮水安全的更高追求,更承载着运城人山水相依、城湖相融的新时代愿景。
一 水源保障:筑牢城市供水“大水塔”
清晨的阳光掠过盐湖区半坡调蓄库1号库区,水面泛起的粼光与周边农田的绿意相映成趣,这座容量达136万立方米的“大水塔”,连同85万立方米的2号库,共同构成总库容221万立方米的调蓄核心,相当于为运城中心城区储备了至少10天的应急用水。
盐湖区半坡调蓄库项目位于盐湖区陶村镇半坡村、石碑庄村、寺家卓村、陶村境内,占地约825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两座调蓄库、一座提升泵站和一座管理用房以及环库路等基础设施。
治水兴水,利在千秋。为了将这一民生项目打造成百年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全市未来发展全盘规划,仅规划和设计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多方征求意见、完善方案。为了克服地质条件,邀请了国内地质专家进行选址研究论证,并展开多项专业的地质试验,为项目的安全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之所以选址在这里,就是利用了它与城区50多米落差形成的‘天然水塔’作用和小浪底引黄工程(二期)进入盐湖区的端口优势,实现自流供水。”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站在库边的观测台上介绍说,调蓄库采用“一主一备”双水源设计,主水源引自垣曲小浪底水库,通过地下钢管密闭输送,全程避免二次污染;备用水源对接尊村引黄八干渠,确保极端天气下供水不断档。
目前,调蓄库用水主要依靠备用水源尊村引黄水,主水源小浪底引黄工程(二期)正在加快建设中。“一主一备”双水源设计,保障了中心城区居民用水的“双保险”。
在提升泵站的控制室里,三台水泵(两用一备)正通过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水流。“每台水泵功率125千瓦,总装机容量374千瓦,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封闭式管理模式,从水源引入到存储再到输送,构建起全流程污染防控体系。
为了确保“水塔”存得住水,建设者们在防渗工程上做足了文章。“原土翻夯2米厚,再铺50厘米水泥土,加上‘两布一膜’的防水处理,最后覆盖50厘米素土对土工膜进行保护。”负责人指着库区边缘的土说,经过这些工序,可以有效防止调蓄库出现渗漏问题。
半坡调蓄库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工程于2023年12月完工;二期工程于2025年6月完工,两座库区实现联动调度。目前,1号库、2号库满负荷蓄水测试已全部完成,标志着这一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已初步具备运行条件。
二 城市之盼:破解城区焕新“水困局”
自今年3月起,干旱天气持续,我市降水量较去年同期偏少,地表径流受影响显著,夏县泗交河、祁家河的水量都有所减少,导致白沙河水库水位下降。
站在夏县白沙河水库大坝上,望着明显下降的库区水位线,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水源管理部经理董晋红说:“目前中心城区每日用水量5.3万立方米至5.4万立方米。其中,永济蒲州水源地承担了供水‘主力军’的角色,每日供水量约4.5万立方米,白沙河水库和安邑水库两个水源地每日需要补充1万余立方米,才可满足中心城区用水需求。”
我市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据了解,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限制,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5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资源性缺水问题尤为凸显,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水资源缺乏,中心城区水源地严重依赖客水,需从周边县(市)长距离引水。目前,承担中心城区南同蒲铁路以南区域供水的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水务)有永济蒲州、夏县白沙河水库及安邑水库3个水源地。运城银龙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龙水务)主要承担南同蒲铁路以北城区及盐湖区16个乡镇的供水,日供水能力达3.5万立方米,高峰期可达4.3万立方米,水源地则主要依赖尊村引黄水和樊村水库。
由于两家水务公司的水源地与中心城区的安邑水库、樊村水库紧密相连,因此两个水库的供水安全便尤为重要。“遇到降水少的季节和年份,水源地缺水就成了大问题,难以有效保障中心城区的水源供应,遇到降水多的季节和年份,又害怕城市管网里的雨水涌入水库,造成水源地水质破坏。”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心城区居民用水困扰和城市内涝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结合全省大水网建设规划,制定了《运城市中心城区城市水利规划(2017—2030)》,描绘出一幅“三纵四横、三河连通”的治水蓝图。其中,盐湖区半坡调蓄库项目作为省级重点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11”重大工程项目,开始全面推进实施。
三 连通管网:织密城乡输水“生命线”
从半坡调蓄库出发,两条并行的TPEP防腐钢管开始在地下延伸,途经G342日凤线、机场大道、南同蒲铁路等交通干线,最终抵达银龙水务水厂和首创水务水厂。这条全长12.34千米的城区水源输水管线,如同城市的“主动脉”,将半坡调蓄库的清水源源不断输送至千家万户。
水之于城市,是民生之本、活力之基、发展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
为做活“水”文章,近年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我市全面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统筹,通过水利工程配套、城乡水利协调,不断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加大力度,用“生态水利”的妙笔描绘出“人水和谐”的城市发展新画卷。
在机场大道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数米深的作业井内进行地下管线推进。“截至目前,主管线已完成70%铺设,预计8月底实现与银龙水务的管网对接,10月底完成与首创水务的连通。”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管线采用DN600毫米至800毫米规格,双管平行布设,设计最大供水量10万立方米/天。其中,首创水务供水量6万立方米/天,银龙水务供水量2万立方米/天,预留流量2万立方米/天。
“这项工程不是简单的管道拼接,而是对中心城区居民生活供水格局的一次重要变革。”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半坡调蓄库的配套工程,这条输水管线,打破了运城“各自取水、分片蓄水”的旧布局,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心城区长期存在的用水紧张问题。
四 生态蝶变:重塑水系发展“新格局”
“以前樊村水库主要是城区水源的调蓄库,不能泄洪防涝,导致一下大雨就会产生城市内涝,随着盐湖区半坡调蓄库的运行,这一现象将得到彻底改善。”望着即将退出调蓄历史的樊村水库,运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半坡调蓄库及输水管线的陆续投用,安邑水库与樊村水库即将退出水源调蓄舞台,转而承担景观蓄水和防洪排涝功能,成为城市的“防汛中转站”,大大缓解城市内涝的情况。这一“功能置换”,不仅成为运城生态水系升级的关键一步,更为全市“一城两区三门户”建设注入了水利支撑。
随着半坡调蓄库的建成,库区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吸引了天鹅、野鸭等鸟类来此栖息。这种生态协同效应还体现在水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上。依托小浪底水库引黄主水源与尊村引黄备用水源的联动,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实现了主要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达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治理目标。
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供水。半坡调蓄库及城区水源输水管线工程项目的落地,不仅重塑了运城中心城区的供水新格局,以“水源保障—管网连通—生态协同”的全链条构建,形成“蓄、供、排、景”四位一体的水系新格局,筑牢起城市供水安全体系。同时,将进一步加速全市山水城融合发展步伐,为构建山为屏、水为脉、城为核的城市生态蓝图奠定基础,为全市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全局性变革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兴水利民,河湖安澜。伴随着水系脉络的焕新重构,全市水系治理正从“解决饮水难”的初级阶段迈向“生态与民生共赢”的高级形态。运城,这座千年盐运古城,正以水为魂,用汩汩清流串联起民生福祉与生态未来的金色纽带,在黄土高原上谱写山水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写下新的注脚。
记者 闫 鑫 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