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三联”之路

​——万荣县裴庄镇联村产业党支部引领共富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30

记者 曹创威 邢智轩 曹欣怡

夏日清晨,天色朦胧。

万荣县裴庄镇岔门口村村民孙玉平已在大棚里穿梭忙碌,小心翼翼地为“阳光玫瑰”葡萄套上纸袋。这位与葡萄产业打了30年交道的农民,言语间满是期待:“要赶在日头毒起来前完工,再有两个月葡萄就能上市了,盼着今年还是好收成。”望着藤蔓上沉甸甸的果实,他由衷地感慨,“没有联村产业党支部,这产业咋能搞起来!”

近年来,裴庄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抱团发展”模式,通过组建联村产业党支部,推行“反租倒包”“统建分包”集体经济模式,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党委牵头:

一联村庄谋发展

黄汾交汇处,绵延的十万亩滩地蔚为壮观。这是裴庄镇的宝贵资源,然而,“滩地生金”并非雨露均沾。“有滩地的村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轻松过百万元;没有滩地的村子,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少多了。”万荣县裴庄镇副镇长、联村产业党支部书记薛萍一语道破发展不均的窘境。

资源不均仅是其一,没有主导产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竞争优势,犹如无形壁垒,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资源如何流通?产业如何集聚?2022年,裴庄镇党委以“地域相邻、资源相近、产业相同”为纽带,组建联村产业党支部,通过“反租倒包”与“统建分包”两把“金钥匙”,一举打破村界藩篱,实现村庄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什么是“反租倒包”和“统建分包”?

“反租倒包”就是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通过租赁的形式集中到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将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再承包给本村农户;“统建分包”就是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统一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把使用权分包给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

岔门口村有4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过去常因种植理念和基础设施落后饱受发展困扰。“反租倒包”集体经济模式的推行,一度让村民直呼“找对了路子”。

“搭建大棚实在投入太多,如果钱砸进去了,葡萄种不成咋办?大家都是敢想不敢试。”孙玉平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最少花费4万元,而葡萄第2年才开始挂果,前期只投入没收益,使村民出资建设的意愿大幅降低。

“基础设施我们来建,农户只管放开手干。”裴庄镇党委给出“定心丸”。

2022年,裴庄镇党委整合岔门口村与西孙石村资源,统筹资金400万余元,建成了100座配备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现代化“阳光玫瑰”葡萄大棚,以3年为一个周期承包给农户。首年每亩仅收1000元承包费,大幅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

与此同时,“统建分包”模式也在滩地富集的西孙石村等5个村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裴庄镇联村产业党支部对2000亩村集体滩地统一规划建设,打造新品种桃果示范园,再以5亩为1个单元分包给村民。

抱团发展,步履铿锵。截至目前,裴庄镇设立了1个联村产业党支部,并根据不同产业领域,精准组建起5个特色党小组,分别是葡萄产业党小组、桃产业党小组、蔬菜产业党小组、粉条加工产业党小组和社会托管服务产业党小组。这些党小组辐射带动12个村,通过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深度融合,为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筑牢了坚实的组织根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支部引领:

二联产业破瓶颈

村庄联合只是第一步,组建产业联盟,实现技术共享,才是联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不少村民说,要引进“阳光玫瑰”这样的娇贵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哪成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提升种植技术,裴庄镇党委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种植能手奔赴云南、陕西、四川等地考察学习。

站在云南省一家“阳光玫瑰”葡萄园里,孙玉平捧着一串葡萄,难以置信地问:“一斤真能卖到几十元?我种了20多年‘巨峰’葡萄,从不敢想这样的好价钱!”孙玉平关注“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已10年,一次次因成本与技术望而却步。

“‘阳光玫瑰’葡萄的价格确实诱人,但身边没人种过,谁敢冒这个险?”孙玉平回忆道,“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出资建设大棚,投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他们搭起了‘技术台子’,这才让我彻底铁了心要跟着干。”

“走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落地生根。在裴庄镇党委的“穿针引线”下,联村产业党支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深圳市鑫荣懋果业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县果业发展中心等单位深度合作,组建起强大的“技术联盟”。专家教授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及时解决农户种植的技术难题。

“‘阳光玫瑰’葡萄要好吃,含糖量要在16%以上!”

“怎么判断葡萄成熟度?可不能‘采青’了,坏口碑砸牌子!”

……

在联村产业党支部的持续帮扶和专家指导下,孙玉平已然成为“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专家。他不仅自家葡萄种得好,还成了村民的“技术顾问”。

当集中连片的现代化葡萄大棚如同一片壮美的“蓝色海洋”在黄河岸畔铺展开来时,客商们慕名云集。

“以前做散货,都是降价给客商售卖,现在我们两个村连片发展,规模和质量上来了,来收货的客商越来越多,客商之间有了竞争,价格自然也就提高了。”孙玉平笑得合不拢嘴。去年,他种植的3亩“阳光玫瑰”葡萄,共收入15万元。

村庄联合,产业联盟,打破了传统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如今,产业联盟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岔门口村与西孙石村连片发展的葡萄产业,每亩产值约5万元,年总产值突破500万元,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各增收15万元。

党员探路:

三联群众走富路

2022年年底,西孙石村计划探索种植新品种葡萄,在镇党委的牵头下,联村产业党支部与深圳市鑫荣懋果业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统建分包”基础上试种50亩全新品种ALB7葡萄,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

消息一出,质疑声四起:“这品种都没听过,谁敢种?”“万一种不成,一年收成可就耽搁了!”……

“村民非常看重经济效益,只有能赚钱的葡萄品种,大家才愿意种植。”薛萍说。

关键时刻,联村产业党支部的党员们挺身而出,率先承包了这50亩试验田。“要是能成,就在全村推广;要是种不成,也算是为村里产业探了路,就及时止损。”西孙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建峰坦言,签约时心里也直“打鼓”。

联村产业党支部党员孙建青则想得更深:“‘巨峰’葡萄红利期已过,‘阳光玫瑰’葡萄价格波动大,试种新品种葡萄或许是个机会!”他毅然响应党支部号召,承包了10亩土地。

2023年4月,这场党员领航的“尝鲜”运动拉开序幕。“从土地流转平整,到田里通水通电,再到购买苗木,全靠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只需出力管护就能受益。”孙建峰兴致勃勃地说。

令人惊喜的是,去年,ALB7葡萄顺利挂果,连公司的专家都惊叹“超出预期”。

当新品种顺利售出,村民纷纷前来打听收成。“比‘阳光玫瑰’葡萄好打理,收入也可观,这品种能种!”孙建青的肯定回答彻底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党员干部率先探路,点燃产业发展燎原之势。今年,部分村民自发搭建避雨棚扩种ALB7葡萄40余亩。

裴庄镇党委书记薛英杰介绍说,在联村产业党支部的强力推动下,全镇新建高标准葡萄大棚134座,发展避雨棚种植1011亩,显著提升了葡萄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联村共富”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

党旗所指,沃野振兴。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分散的村落便能握指成拳,沉睡的资源即可点石成金。黄河岸畔,一曲以党建为弦、以产业为谱、以共富为韵的乡村振兴交响曲,正随着联村产业党支部的坚实步履,响彻河东大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