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检查
运城晚报讯 7月16日,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成功完成首例超声引导下PICC管腔内动态定位技术,为一名33+6周危重早产儿构建起精准静脉治疗通道。此项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新生儿科在危重新生儿静脉通路管理领域迈入可视化精准医疗时代,为提升早产儿救治成功率注入新动能。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核心技术,要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外周静脉刺入,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直接刺激外周静脉。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危重症疾病新生儿需长时间静脉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输注,采用PICC置管也是最常用、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方式。但新生儿血管细小,尤其是早产儿,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PICC穿刺定位难度很大,若导管置入位置过浅,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在输注某些特殊药物时会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而置入位置过深,尖端进入右心房,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此次,新生儿科对一名出生体重仅2.55kg、全身水肿的早产儿进行评估后,发现其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为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新生儿科主任杨雪、护士长郭晶集合静疗小组骨干护士共同讨论,对患儿静脉进行了综合评估,决定在超声助力下为患儿完成PICC置管术及定位。留置部位为右腿大隐静脉,过程顺利。这样,宝宝可免受每天扎针的痛苦。
作为省级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此次引入超声引导技术,将“盲穿”升级为“可视化导航”,能够动态、准确的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新生儿科将以此项新技术的开展为新起点,在疑难病例的诊疗和护理操作等方面发挥超声“可视化的听诊器”的优势,以技术创新推动护理质量同质化,用精准医疗守护每一个脆弱却充满希望的新生命,为构筑区域性新生儿救治防线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王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