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男儿矢志报国防,吴钩携肩器轩昂。解甲不失军人色,扎根一线为人民。”这几句话,是垣曲县华峰乡马村村民对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海滨的由衷赞叹。
从一名“铁血战士”,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这位1971年出生的退役军人,用20余年的坚守与拼搏,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书写了一段“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动人篇章。
创业筑基
从面粉厂起步的“共富”初心
1989年的冬天,18岁的常海滨告别黄土坡,走进了无数青年向往的军营。在部队,他不仅练就了挺拔的身姿和结实的臂膀,更锻造了“令行禁止、敢打硬仗、绝不言弃”的军人品格。
常海滨(右)和儿子查看小麦质量
退役后,常海滨像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默默积蓄力量。他先是跟着乡亲们种小麦、搞运输,走遍了垣曲县的山山水水。2004年,看着乡亲们把收获的小麦拉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加工,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咱村有好粮,为啥不能自己办个面粉厂?”
这个想法在当时并不被看好——马村是个典型的“三无村”: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但常海滨没有退缩,他东拼西凑了300万元,跑遍河南省、山东省考察设备,蹲在厂家学习技术,甚至带着干粮在车间里睡了整整1个月。当年秋收前,一座日加工能力50吨的面粉厂在马村拔地而起。开机那天,看着雪白的面粉从机器里“流淌”出来,乡亲们都说:“海滨,你可给咱村办了件大实事!”
面粉厂让村民每年节省运输成本10多万元,还带动了20余名村民就业。但常海滨并不满足:“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路。”
操作机器
他发现,马村人守着肥沃的土地却摆脱不了贫困的根源在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2011年,当村民们把信任的选票投给他,选他担任村委会主任时,他在就职演讲中只有一句话:“我是军人出身,说话算数——3年,咱村要是变不了样,我主动辞职!”
乡村攻坚
用军人作风啃下“硬骨头”
常海滨上任之初的马村,是块名副其实的“硬骨头”:集体负债几十万元,街巷泥泞不堪,治安案件频发,是全乡出了名的“落后村”。常海滨带着村“两委”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走当年在部队的“拉练路”——用1个月时间走遍全村10个居民组,把720户村民的诉求记满了3个笔记本。
“部队打仗讲究战略战术,搞乡村建设也一样。”常海滨把在部队学到的“精准攻坚”战术用到了村里。
针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人地不均”问题,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算土地账,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说不通就去3次。有人不理解:“海滨,这可是几十年的老难题,别自讨苦吃。”他说:“在部队,再难的任务也得完成。现在为乡亲们办事,我更不能怂!”最终,他们用3个月时间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马村多年的“老大难”。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关键。常海滨根据自己办面粉厂的经验,带领村民搞起了“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
2016年,他听说建自动化养鸡场能赚钱,就带着村干部跑到山东省考察。对方不愿意传授技术,他就蹲在鸡场门口等,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
回来后,他顶着“万一赔了怎么办”的质疑,多方筹资1000万元,建成了一个先进的自动化养鸡场。从鸡舍建设到设备安装,他连续40天守在工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如今,这座养鸡场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万元,还为6名村民提供了固定岗位,月工资3000元,零散务工更是让村民年增收10万元。
在常海滨的带领下,马村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1100亩核桃园让人均增收500元,30亩冷拱棚种植的西瓜每年为困难群众分红8万多元……
民生为本
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当兵时保家卫国,现在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常海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马村发展的“瓶颈”。10余年间,他像个不知疲倦的“拓荒者”,跑项目、争资金,让马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的马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海滨争取到80万元资金,硬化了4公里街巷,在路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他还牵头完成了100亩宅基地复垦、180亩退耕还林、3公里机耕路修建,实施了人畜吃水管网改造工程,让村民们喝上了干净水。
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常海滨投资80万元改造了村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还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让村里的老人能在这里吃饭、娱乐。10年间,常海滨为马村争取到的各项投资达2470万元。
如今的马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贫瘠落后的村庄。现代化的养殖场、整齐的蔬菜大棚、宽敞的文化广场、笑意盈盈的村民,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常海滨带领的村集体和他本人,先后6年获得垣曲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2019年,他还被评为运城市“最美退役军人”。
面对荣誉,常海滨总是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村民一起干出来的。”
从军营到乡村,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常海滨用军人的忠诚、担当和奉献,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正如他常说的:“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马村的儿子。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文/记者 陶登肖 摄影/记者 茹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