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07-22
正值高考录取季,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传言”:花钱就能找人代办学位证?考生身份转为“国际交流生”就能低分录取……注意了,那可能是骗子在向你招手。
湖北省公安机关日前披露了一批“代办学位证”“低分进名校”的学历学位类诈骗案。这类诈骗的主要套路是什么?考生和家长应如何防范?记者带你了解。
熟人“有关系”?51万的假学位证买教训
“找熟人办的学位证书,学信网上查不到。”今年5月,湖北十堰的王先生匆匆到派出所报警称,自己找“朋友”花钱办的重点大学“研究生学位证”,在学信网上查不到相关信息,怀疑自己被骗了。
原来,2018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王先生对大学同学刘某吐露:后悔当年没有读研,如今在职场晋升上屡屡受限。刘某当即表示,自己“有人脉”,可以帮助办理一些重点大学的毕业证和部分行业的执业证书。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王先生委托刘某代办某重点大学硕士学位证。
今年4月,王先生终于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然而,当他登录学信网,却怎么都查不出证书信息。王先生找到刘某询问,被告知“信息尚未同步”。之后,刘某便“人间蒸发”。
截至案发,王先生总共向刘某转账超51万元。目前,刘某因涉嫌诈骗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变成“国际交流生”?家长心急但别乱“投钱”
“骗子声称,把孩子身份转成国际交流生,就能上重点大学。”2024年7月,高考结束后,考生陆续等来录取通知书。而湖北武汉的多名家长,却等来了被骗的消息。
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岑某,声称自己“有门路”,能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将身份更替为“国际交流生”,进入知名院校。她还现场展示了多个“成功案例”,涵盖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骗取了一些家长的信任。根据不同“目标院校”,学生家长向岑某提交了各种报名材料,并交纳了5万元至23万元不等的服务费。
手续办完后,岑某先是以院校审核流程复杂等借口拖延入学,其间送来了加盖“公章”的“报名材料”,但录取通知书和校园卡却始终“杳无音信”,部分家长逐渐对岑某起疑。
经查,方某和岑某诈骗了12位家长共计134万元,一些孩子还为了所谓“重点大学录取机会”,主动放弃了高考志愿填报。目前,犯罪嫌疑人方某、岑某因涉嫌诈骗,被武汉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目前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为啥总上套?“渠道”“人脉”骗信任
“有渠道、有人脉,能绕过正规考试录取流程,是这类诈骗的主要套路。”办案民警透露,许多受骗家长有知识、有见识,完全具备理性判断能力,只是为了子女前途,加上“熟人”带来的信任感,虽对风险有所感知,但揣着“搞不成就退钱”的侥幸心理,决定花钱“搏一把”。
十堰市公安局东岳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王越提醒说,防骗要点就是要多方核实。像学籍、考试和录取记录等信息,官方网站都能查询到。直接打高校招生办电话核实,效率也非常高,“总之,发现有诈要立刻报警”。
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南湖派出所民警曾冠三说,在学历提升上,一定要摒弃不劳而获和“花钱买省心”的想法。听见“有渠道”“有人脉”的说法,应警惕其中可能的法律风险,避免掉入骗子精心织就的陷阱。
近年来,高考、研究生等各类学历学位考试制度愈发规范完善,考场内外的身份识别技术也愈发可靠,“枪手”“代考”等乱象得到有效打击遏制。但关于花钱办学历、进名校的老骗术,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和考生中招,究其原因,还是投机取巧的心理作祟。对此,有一句法谚说得好:诚信为本,欺诈难行。 据新华社武汉7月21日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