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在岚山根遇见河东红色文化馆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8

走进盐湖区岚山根・运城印象,交错的青石板道会将人们带到创立不久的河东红色文化馆,一同品读河东大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暑期的热浪挡不住人们的脚步,新落成的河东红色文化馆更是“热”力十足。红色文化与情怀价值在这里被进一步挖掘,人流如织的岚山根与红色展馆相互赋能,让本土红色文化在热闹的氛围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岚山根游览,就像是一场不经意的年代重走,街巷古朴、“又红又正”,是游客小鲁在这里的游览感受,转身又撞见青砖红瓦的河东红色文化馆。他说,刚刚在馆里看了《嘉康杰》微电影,影片展现的那些革命场景,竟与他眼前的古朴街景重叠起来,“就像看完电影去取景地打卡,走着走着就闯入到历史中。”

小鲁的话,也是对岚山根·运城印象传播红色文化的一份独特感受。在这里,河东红色文化馆不是孤立的“教育基地”,而是与区域内的红色主题陈设、小吃的浓郁香气共生的存在,让每个游客都能与一段红色历史“不期而遇”。

这种“顺路看看”的游览模式,汇聚着岚山根对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巧思。河东红色文化馆,位于岚山根·运城印象的文化一条街,左手边是传统书画坊,右手边是非遗工坊。河东红色文化馆与周边业态的“各展所长”,让红色文化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联动的背后,是岚山根·运城印象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当河东红色文化馆创始人杜流程提出要建红色文化馆时,岚山根·运城印象董事长王岚当即决定无偿提供场所。她认为,这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主旋律契合,且展馆的文化厚度能为景区叠加温度,“就像老戏台离不开说书人,景区也不能少了本土红色故事的讲述。”

选址岚山根·运城印象,杜流程看重的,是红色文化在这里会成为区域肌理的一部分,有“生活感”。游客不必特意带着“受教育”的目的而来,而是在品尝特色美食、观看非遗表演的场景下,红色文化会顺着烟火气,深入人心。在“红色传承”的主题下,各方形成联动,红色文化便从书本里、展馆中“走出来”,成为游客能触摸、能参与、能记住的生活体验。

展馆里,嘉康杰的生平事迹通过微电影、老照片娓娓道来。书画工作室王保真老师把刚画好的漫画递给游客说:“拿好这幅画,去隔壁看看咱河东人的骨气!”岚山根舞台推出了“革命歌曲大合唱”,把革命先辈的故事和精神唱出来。当每个业态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用最自然的方式呼应红色文化,整个岚山根就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走进河东红色文化馆,参观者老李的目光被一张合影吸引住了。照片里,嘉康杰与福同惠大掌柜杨恩惠款款而坐,定格成影,而展板的背景是熟悉的老字号招牌。“原来福同惠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啊!还是革命年代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老李说。

作为全市首个社会力量创办的红色文化馆,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带着“挖掘二十余年”的温度。杜流程自费筹备展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能让先烈流血又流泪。”他太清楚,展陈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要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最打动人的是展馆里“会说话”的实物。福同惠作为秘密联络点的传闻,曾因缺乏实证而模糊不清。直到杜流程从一位收藏家的手中,偶然寻得那张嘉康杰与福同惠大掌柜杨恩惠的合影。杜流程说:“你看,嘉康杰穿着粗布褂子,杨恩惠穿着长衫,两人站在福同惠门廊下。这张照片历经近一个世纪,却保存得如此完整,成为当时革命历史的佐证,让福同惠的红色故事从传言变成了史实。”“如今,它静静地挂在展馆墙上,参观者站在这里,能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红色交汇点。”河东红色文化馆馆长王利娟说。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嘉康杰的这句语录,被刻在展馆最醒目的位置。比起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二字道尽了共产党人的主动担当。杜流程研究嘉康杰20余年。在“对党忠诚、人民至上、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指引下,嘉康杰办平民学校,在课堂上教学生识字,也会在牛庄的田埂上和农民算收成。他说:“为人民谋利益是根本宗旨”,更是要用行动践行。

展馆的一侧展板上浓缩了革命年代河东群英谱。汪铭,28岁时牺牲,嘉康杰入党介绍人,照片里他眼神坚毅;王鸿钧,1926年建立运城第一个党小组,19岁时已经是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山西省委书记,是河东地区“建党第一人”。还有83岁入党、被邓小平称赞为“民族英雄”的吴仲六……这些名字,都被郑重书写,每一个都掷地有声,与参观者脚下的这片土地深深联结。

红色文化墙前,有家长指着汪铭的照片给孩子讲:“这位叔叔28岁就牺牲了,比爸爸现在的年龄还小,却做了大事。”

红色记忆在这里成为活着的历史,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的每一次驻足间。那些藏在照片里、微电影中的往事,便顺着目光走进所有人的心里。杜流程说:“我想让大家知道,河东红色故事最珍贵的那部分记忆,就在我们每天走过的路当中、见过的风景里。”

展馆的叙事,不止于“看”,更在于“感”。微电影《家》里,孙大娘告别嘉康杰时说:“小泉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家”——这句台词,源自当年杜流程对孙大娘的采访,原汁原味。系列微电影镜头里,嘉康杰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在牛庄帮农民犁地,在平民中学教书育人,这些“生活化场景”让革命家的形象更加可敬可亲。

参观结束后,“留言簿”上,满是参观者的留言:“爷爷,您当年守护的山河,现在很好。”“原来我们运城有这么多英雄。”孩子们想告诉嘉康杰爷爷:“我会好好学习。”老人写下:“还记得小时候听您的故事,今天终于见了‘真容’。”

亚宁今年刚刚高中毕业,站在嘉康杰创建革命根据地相关内容展区前,聚神凝望,驻足良久。离开时,他跟同学说:“我也要做个能扛事的人。”

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拄着拐杖,在河东群英谱前站了许久。随后又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读了汪铭的文字介绍。

这样的共鸣,早已超越了年龄与身份。王利娟每次和游客共同观看《嘉康杰》微电影时都会落泪。“细节太扎心了。”她指着屏幕里的场景,灶台上的野菜,还有嘉康杰告别家人时满是补丁的衣服、被叛徒出卖牺牲的场景,“这些不是虚构的英雄主义,是真真切切把百姓装在心里的人,我们怎么能不被感动?”

据了解,杜流程还计划在河东红色文化馆内融入研学实践,在岚山根其他地方引入情景剧展演等,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与创新表达,让红色文化在丰富的场景中自然流淌、深度传播,把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让河东大地上的革命精神,在每一次倾听、每一番参与、每一回感悟中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