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5
在垣曲县亳清河、沇西河与黄河交汇处,总面积2979.8公顷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从“生态修复+智慧监测”到“多方联动+全民守护”,这里的每一寸湿地都见证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累累硕果。
走进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珍稀鸟类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翅膀划出优美弧线,惊起一片涟漪。大片芦苇荡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与摇曳的芦苇相映成趣,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打出生态修复“组合拳”。通过退耕还湿1200公顷、建设164公顷边坡涵养林、打造46.7公顷杞柳基地,昔日退化的湿地重焕生机。每到枯水期,“千亩花海”“万亩草原”的壮美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更为候鸟搭建起天然的“加油站”。
“我们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植物85科231属396种,野生脊椎动物32目72科232种,无脊椎动物17目184科1240种。”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王建民介绍,在众多野生动植物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文冠果;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白琵鹭、斑头秋沙鸭、牛背鹭等18种,省重点保护动物苍鹭、金眶鸻等12种。
科研监测如同生态保护的“眼睛”。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起“保护中心—湿地服务部—管护站”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20余人的专业巡护队伍手持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穿梭在湿地的每个角落。
监测数据显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在古城区、亳城区海拔260米沿线成片生长;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从“过客”变为“留鸟”,种群数量增至60余只;今年2月,400余只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在此歇脚,5月更观测到500余只白鹭、苍鹭筑巢繁殖,冬季越冬候鸟数量突破2.5万只。赤嘴潜鸭、花脸鸭等新物种的现身,让这片湿地的“生物图鉴”不断扩容。
为守护这片生态家园,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创新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湿地警务室、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巡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破坏栖息地等行为。今年5月,一场“守护黄河,库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全面展开,工作人员化身“生态卫士”,清理河道垃圾,为生物营造干净的栖息环境。
如今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更是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千亩向日葵花海、四季观鸟平台,让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从修复生态到全民守护,这里的每一次改变,都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生物多样性的璀璨明珠在河东大地持续闪耀。
(本报记者 范 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