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2
初夏的晋南大地,生机萌动。走进新绛县龙兴镇西关村,宽阔整洁的清真寺路两旁,店铺林立,车来人往;不远处,村集体企业新绛县沃达水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开足马力,汩汩清泉灌装入桶;特色产业街上,飘散着牛羊肉特有的醇香,回汉商户笑语相迎;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晒着太阳,聊着村里连续15年的重阳节福利……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这个回汉共居的村庄徐徐展开。
西关村在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联欢会。(资料照片)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涅槃之路
“以前这条路,真是‘肠梗阻’!”站在如今15米宽、550米长的清真寺路上,西关村党支部委员会委员王绛锁指着路边回忆道,“私搭乱建挤占道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7米宽的路错车都难,是全村环境‘脏乱差’的典型。”这条通往村内的主要道路,曾是西关村的一块心病,也影响着村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质量。
转机始于一场以“六乱”整治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西关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以清真寺路为突破口,打响环境翻身仗。“拆违是硬骨头,涉及部分村民的眼前利益,”王绛锁坦言,“但我们坚持一碗水端平,党员干部带头,反复上门做工作,讲清整治是为了大家长远的宜居环境,更是擦亮我们共同家园的名片。”最终,全村上下形成合力,一举拆除道路两侧私搭乱建33处、2100平方米,清运积存垃圾3000余立方米。
拆除违章建筑腾出的空间,为道路升级改造铺平了道路。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清真寺路实现了华丽蜕变:路面拓宽一倍多,长度延伸,地下铺设了完善的污水管网,自来水入户工程同步完成。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管理及时跟上:村里组建了专业清洁队伍,7名清洁员分区负责日常清扫,2名转运员专司垃圾清运,“以人定段、以段定责、以劳定酬”的机制让每条街巷都“名花有主”。该村还创新开展“环境监督随手拍”活动,村民发现卫生死角,手机一拍上传村微信群,责任人和邻里立刻响应整改,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全民动手、共建共享”的深刻转变。
如今漫步清真寺路,道路宽敞平整,店铺招牌规范,垃圾桶摆放有序。一位回族老大爷感慨:“路宽了,心也敞亮了!环境好了,来做生意的、来串门的都多了,这才是咱西关村该有的样子!”
从“单一”到“多元”的活力迸发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西关村耕地资源有限,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难以支撑村民的持续增收。如何破局?“必须立足村情,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王绛锁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两委”班子在多方考察中敏锐捕捉到商机——当地优质的地下水资源。“2023年,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像一场及时雨!”王绛锁介绍,依托这笔资金,西关村创新采用“党支部领办”模式,成立了新绛县沃达水业有限公司。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到资质认证,党支部全程牵头、党员冲锋在前。2025年4月,水厂开始试营业,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年产能达190余万桶。“我们的‘晋沃源’桶装水,水质清冽甘甜,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王绛锁信心满满,“年底水厂还计划进军瓶装水业务,可解决十多名村民的就业。”
如果说水业是“无中生有”,那么清真牛羊肉加工则是西关村“有中生优”的传统强项。作为晋南地区重要的清真肉类食品集散地,西关村的牛羊肉宰杀加工历史悠久,品质声名远播。全村有近百户从事相关产业,从屠宰、分割到深加工,产业链条完整,年销售量超1000吨,产品远销西安市、洛阳市、太原市等地,并带动了皮毛加工、骨粉生产、肠线制作、物流运输、清真餐饮等一系列配套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村民重要的“钱袋子”。
如何让这“一新一老”两大产业迸发更大能量?西关村将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升级。村“两委”班子全力打造了一条800余米的特色产业一条街。“以前这条街基础设施落后,下水不畅,路面坑洼,影响营商环境和村容村貌。”王绛锁介绍。如今,经过下水道彻底改造、路面沥青铺设、人行道绿化美化及房屋外立面统一整饰,街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已有20多家商户入驻,其中不乏经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特色餐饮的店铺,商业氛围日益浓厚。一位刚搬进来的店主笑着说:“环境好了,客流量明显增加,我们做生意更有奔头了!”
西关村村民在该村创办的新绛县沃达水业有限公司对收回的水桶进行消毒。 本报记者 邢智轩 摄
从“旧陋习”到“新风尚”的温情嬗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曾几何时,讲排场、比阔气的陈规陋习,像无形的枷锁困扰着西关村村民。
“最头疼的就是红白事!”王绛锁回忆,“以前谁家办事,动辄大摆筵席三天三夜,全村人都得请到,耗费巨大。主家累得够呛,帮忙的也脱层皮,喝多了还容易闹矛盾,真是劳民伤财。”改变,从重塑村规民约开始。西关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以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等“一约五会”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红事不上烟酒,白事缩短时间,并将“抵制高价彩礼”明确写入村规民约。
道德的力量需要激励与约束并举。西关村创新设立“乡风文明红黑榜”,好人好事上红榜表彰,不文明行为上黑榜曝光。“这个榜作用可大了!”一位村民指着公示栏说,“谁家孝敬老人、邻里和睦、卫生搞得好,上了红榜,脸上有光。那些乱倒垃圾、不赡养老人的,上了黑榜,自己都觉得臊得慌。”同时,村里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评选,连续15年坚持在重阳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尊老爱幼、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村里精心打造了“西关民族大舞台”,挖掘本村文艺骨干和“才人能人”,组建了一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宣传队。他们自编自演群口快板,用乡音俚语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创作反诈说唱《擦亮你的眼》,寓教于乐提升村民防范意识;排练优美的民族舞蹈和民乐合奏,展现多元文化魅力。“我们每周二都会在这里排练节目,大家参与热情可高了!”文艺宣传队队长兴奋地说,“舞台搭起来,欢乐多起来,人心聚起来了!”
从“近邻”到“一家亲”的石榴籽情
在西关村,“回汉一家亲”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见于行动的深厚情谊。该村党支部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灵魂主线。
在村集体建设的安置房内,年近八旬的回族大娘闫石榴和智力残疾的女儿正在休息。王绛锁关切地询问了老人身体,并叮嘱“有事随时打电话”。2021年洪水将闫石榴家冲成危房后,鉴于母女相依为命的特殊困难,村“两委”迅速行动,不仅免费提供了这套安置房,还进行了装修,让她们实现了“拎包入住”。
“我们村回汉群众,那是真正的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王绛锁动情地说,当回族兄弟丁某遇到困境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开展爱心捐助,短短3天时间筹集资金1.5万元;当村里90岁的回族老人过寿时,邻里们共同庆贺,送上祝福的牌匾……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汇聚成民族团结进步的温暖长河。
这份情谊,更深深扎根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西关村积极探索“党建+统战”新模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搭建起沟通桥梁。“我们定期组织座谈会、恳谈会,邀请党员代表、回族乡老、致富带头人等一起坐进来。”西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乔锁奎介绍,“大到村庄规划、资金使用,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在这个平台上,回汉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凝聚,不同的声音得到尊重与调和,共同的意愿转化为发展的合力。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活跃在环境整治、产业服务、矛盾调解一线,“践诺”活动让党员身份亮出来,作用显出来。
行走在今日的西关村,干部团结有力、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图景随处可见;环境干净整洁、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活力扑面而来;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浸润心田;回汉相亲、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环境之变、产业之兴、民风之新、团结之固,共同构成了西关村乡村振兴的壮美和弦。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单一”到“多元”,从“旧陋习”到“新风尚”,从“近邻”到“一家亲”,西关村的蝶变之路,是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族团结为基石、以产业振兴为引擎、以乡风文明为内涵、以生态宜居为底色的全面发展之路。它生动诠释了当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当乡村振兴的号角与民族团结的旋律同频共振,希望的田野上必将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西关村的实践,如同一颗籽粒紧抱的石榴,镶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中,闪耀着充满希望的光芒。
(本报记者 邢智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