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6-30
□记者 樊慧敏
近日,运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提醒尚未办理押金退还的市民尽快办理公共自行车押金退还手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今,曾经整齐排列在中心城区人行道上的公共自行车已被全部清退,原有的公共自行车车桩也已被全部拆除。
无独有偶,近期安徽、山东、黑龙江等地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也接连按下停止键,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固定车桩,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纷纷“退场”。
作为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早期方案,公共自行车曾是各地政府部门对低碳出行的制度性探索。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时期,这种“有桩”模式用物理约束确保了车辆的有序管理,既为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也让绿色出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补充。
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公共自行车的短板逐渐显现,固定站点借还不便、骑行不够舒适等问题,再加上其他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冲击,导致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大幅降低,最终陷入“无人问津”的局面。
公共自行车的退出,不意味着城市末端公共交通的衰落,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接棒,让城市末端交通进入了“无桩”时代。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自行车以更灵活的使用方式、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更便捷的操作流程,迅速赢得市场青睐,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还为城市绿色出行注入了更多活力。
如今,在我市中心城区,扫码就可骑行的“小蓝”共享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为提升广大市民的骑行安全性和舒适度,相关运营公司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适时对各自运营的“小蓝”进行更新,在回收脏污、破损车辆的同时,对原有车辆进行技术升级,通过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骑行体验、规范停车秩序。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中心城区街头的“小蓝”又经历了一次技术革新。此次升级后的“小蓝”搭载液冷电机和自动调光车灯,配备了加宽座椅和减震车把,不仅实现了从“能骑”到“好骑”的体验升级,还通过90度垂直停车技术助力破解“无桩”模式的痛点——停车乱象。当用户在划线区域停车时,车辆系统会强制校准车身与道路呈直角,否则无法锁车。这种“技术硬约束”不仅减少了运维人员摆正车辆的工作量,降低了城市治理的难度,也让“车头同向、停车入框”从倡导变为规则。
当公共自行车成为历史,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动自行车正在书写城市治理新密码。从固定点位到无桩覆盖,从刷IC卡到扫码开锁,技术进步始终是推动末端交通变革的核心动力。在“小蓝”升级过程中,不仅有技术的赋能,还藏着治理的温度,90度垂直停车技术的应用,在效率与规范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治理智慧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城市管理场景,不是用“一刀切”的禁令消除问题,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让规则变得可执行、可感知。
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看,从“有桩”到“无桩”的变迁,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随着公共自行车逐渐退场,共享电动自行车正开启城市末端公共交通新篇章。在此背景下,城市治理不再是单方面的管制,而是多方参与的协同。未来,城市末端交通的形态或许会继续演变,但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理初心——让每一次出行都更便捷,让每一条街道都更有序,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