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6-16
时下的晋南大地,果香氤氲。从深山蓝莓到番茄采摘,从传统杏林到智慧大棚,运城农业正突破传统种植边界,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农业+旅游”的融合篇章,让田间地头成为承载诗意与远方的“希望田野”。
中条山腹地的绛县冷口乡横岭关村,103亩蓝莓园在阳光下泛着蓝紫色光泽。负责人李鹏飞穿梭在齐腰高的蓝莓丛中,指尖轻抚“莱格西”品种的枝叶:“我们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果粉厚度都会精确控制。”得益于海拔800米的地理优势与富硒土壤,这里的蓝莓糖度高达14度,果径普遍超过18毫米。端午以来,该园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的鲜果日均达数百斤,周末单日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孩子边摘边吃,纯天然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游客李晓花提着满篮蓝莓,发梢还沾着露水。6年间,这片曾经的荒山坡通过技术赋能,让本地居民实现了“蓝莓自由”,更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深山中生根发芽。
沿着中心城区驱车向西,盐湖区解州镇社东村的兴盛丰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30余种小番茄正上演“色彩革命”。青如翡翠的“青甜2号”带着菠萝清香,紫若玛瑙的“紫樱桃”泛着巧克力光泽,研学团队的学生们举着放大镜观察果实纹路,惊叹声此起彼伏。负责人刘秀峰掀开藤蔓,露出藏在叶间的蜂巢:“我们用雄蜂授粉提升坐果率,分批种植保证全年供应。”通过草莓与番茄轮作,30座大棚实现“无缝衔接”,年产值突破800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该合作社将课堂搬进田间:孩子们亲手栽种番茄苗,在智慧农业监控屏前学习温湿度调控,临走时总不忘塞满一篮“知识果实”。“明年计划引入无土栽培,把试验田变成示范田。”刘秀峰望着正在搭建的研学中心,眼中满是憧憬。
在河津市阳村街道永安村有一处“百年杏林”,丰收季的到来也让果农杨太奎家的“金太阳”杏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沙土地透气,昼夜温差大,杏子能不甜吗?”他边摘果边介绍,手指被果汁染成琥珀色。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杏树种植面积扩展至300余亩,衍生出“骆驼黄”“胭脂红”等特色品种,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市民韩女士已是第三年带着家人前来:“春天赏花拍照,夏天采杏尝鲜,这里就是我们的后花园!”从赏花经济到采摘体验,从单一种植到深加工,百年杏林正焕发新生机,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
当绛县蓝莓的科技范儿、盐湖番茄的清新范儿、河津杏子的怀旧范儿在运城大地交织,一幅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劳作,而是融合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的现代产业,田间地头成了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诗和远方”。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