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时光里的交通印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30

□黄柳青

如今,人们出行很是方便。回想几十年来的交通变化,还真觉得不敢想象。

哥哥是1989年考上的大学,记得当年他去太原上学的时候,我和父母在村口送他上公共汽车,一个大帆布包里装满了生活用品和换洗衣服,挎包里放的苹果、鸡蛋、饼子、油泼辣子、咸菜等作为路上的吃食。他要先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到侯马火车站,然后再坐七个小时的火车到太原。

1995年正月,我在侯马火车站坐火车,买的侯马到天津东站的火车票。当运城开往唐山的火车在侯马进站后,检票口人潮涌动。好不容易进入了车厢,我把挎包塞进行李架,却发觉自己蹲在座椅靠背上下不来了,车厢里人挤人。过了石家庄站,终于能和旁边一个同行的同学换着座位坐到天津。20多个小时,我吃了一个饼子、苹果,大冬天背心湿得透透的,车厢里宛如铺了地暖。

2006年夏天我和爱人去北京参加同学的婚礼,返程时买不到硬座票,平生里第一次坐了硬卧。买的上铺票,多亏了头顶上有个小小的摇头电扇。老婆在对面对我说:“心静自然凉。”我说:“这心倒是很静,但是这个温度比1995年春节的火车里边还热。”

2016年以来多次去北京,高铁也就5个多小时,或者花三五百元买飞机票,1个小时就到首都了。从新绛去太原上学,或是工作后到太原出差,从侯马高铁站出发,90分钟就到了太原南站。

当今出行方式多样,交通工具乘坐舒适安全,极大地促进了人员流动和经济发展。

公共交通出行有了质的发展,个人出行方式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1996年,我们刑警中队有一辆仪征汽车厂生产的“黎明”牌越野车,只有每次专项行动或者抓捕嫌疑人集体行动时才用。这辆“黎明”汽车好像用的是“212”发动机,属于“能吃能干”型。说它能吃,就是耗油量大;说它能干,就是能走烂路。

1998年结婚的时候,家里唯一的大件“家用电器”就是4300元购买的大阳DY90-3A摩托车,爱人每天骑着它去20公里外的乡镇上班。夏天还好办,到了冬天,她戴着棉帽、穿着棉大衣、戴着红色围脖,我说她像个“麦屯子”,她说只要暖和就行。

家里的第一辆车是捷达,我很珍惜。有一次,儿子不小心把车门划了一道印,我爆粗口骂了孩子,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可恨。如今的汽车,导航、自动泊车、人机交互等功能繁多,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

侯马火车东站当年的摩肩接踵已不复返,太原南站宽敞明亮已习以为常。我的那辆已步入“中老年”的捷达依然被村里的表弟开着,不是拉化肥、就是拉苹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已经吸引不了眼球,连坐飞机都没几个人晒朋友圈了……

交通迭代更新,人生不可重来,忆往昔,只有无穷的感慨在心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