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近年来,永济市栲栳镇锚定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目标,建立“定期督查+随机抽查+成效评估”闭环机制,实施“树标杆、促后进”奖惩激励措施,激活各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精准破解环境治理中的“脏乱差”“顽疾”,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短期清脏”向“长效治美”转变,“绣”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净化攻坚
垃圾治理啃下“硬骨头”
“以前这味儿能把人熏一跟头,现在这里没有臭味了,来这边的人也多了。”站在紧邻省道的栲栳村小树林旁,栲栳村村民赵新苑满脸笑意。谁能想到,这片郁郁葱葱的绿地,曾是栲栳镇人居环境整治中最棘手的“硬骨头”——一个经年累月堆积的“垃圾场”。
紧邻省道的栲栳村“垃圾场”,位于交通要道,车流量大,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过往车辆也随意丢弃杂物,致使垃圾随意倾倒现象屡禁不止。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着刺鼻异味,蚊虫滋生,不仅严重破坏镇容镇貌,更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
今年2月,为彻底攻克这一“顽疾”,栲栳镇制订了“填土覆盖、栽树种草、设置警示牌”的综合整治方案。该镇调集多台挖掘机、垃圾清运车,对垃圾场展开全面清理。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工作人员将积存多年的垃圾一铲铲清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清运后,工人们平整场地、覆盖厚土层,从根源上消除污染源,杜绝垃圾异味散发和土壤污染。消除污染源后,栲栳镇依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栽种松树、柏树等易成活、抗污染的树种,并撒播草籽。
如今,昔日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小树林”,不仅改善了环境,更为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距离栲栳村不远处的过远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与整齐摆放的垃圾桶,整个村庄处处透着清爽。这个拥有12个村民小组的村庄,将全域划分为5个保洁责任区,5名平均年龄68岁的“银发保洁员”每日早上6时准时上岗。70岁的刘正务就是其中一位,他每日负责清扫1个村民小组、5条巷道。“我在村里做了十多年的保洁员,看着村子越来越干净,心里特别舒坦。”刘正务笑着说道,脸上满是自豪。
为了确保该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持,过远村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村民可以随时监督保洁员的工作。每逢过年过节、麦收等特殊时期,党员干部带头开展集中卫生大扫除。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卫生意识。如今,爱护环境已经成为过远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栲栳村“垃圾场”的蝶变与过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持,是栲栳镇垃圾治理工作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栲栳镇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专项整治,着重排查村周边及沿线道路垃圾乱倾乱倒情况,对辖区内临时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周边散落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处理,针对各村村口及周边垃圾实施集中整治,取缔多处垃圾堆放点,完成多个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整治。此外,广泛动员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巷道的生活垃圾,及时处理垃圾箱周边散落垃圾,从根源上杜绝村周边垃圾倾倒。通过健全村规民约,明确村民保洁责任,逐步培养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实现了镇村环境卫生面貌的大幅提升。
美化升级
变废为宝打造“新地标”
“现在每天傍晚都来这儿跳广场舞,比在自家院子还敞亮!”近日,栲栳村村民金秀枝带着孙女坐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上,看着孩子们在乒乓球桌旁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曾被废弃小院占据的街角,如今已成为村民的“幸福驿站”,见证着栲栳镇残垣断壁整治带来的乡村蝶变。
位于栲栳村北街的1处废弃小院,曾是横亘村道的“顽疾”。倾斜的院墙侵占路面,破碎的砖瓦杂草丛生,不仅影响出行安全,更成为乡村风貌的“疮疤”。去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栲栳村村两委带着党员干部,一次又一次敲开小院户主的家门,从拉家常到讲政策,从谈安全到谋发展,用耐心和真诚打动了户主。经过10天的沟通,户主终于同意将院墙向内收缩。随后,村里迅速行动,拆除危墙、平整土地,一座配备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拔地而起。如今,这里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栲栳村废弃小院的华丽转身,只是栲栳镇残垣断壁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小郭村两处摇摇欲坠的残垣断壁,在清理杂物、砌墙围挡后旧貌换新颜;长城村进村道路旁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被全部清运,恢复整洁;尚信村为建筑垃圾场竖起坚固围挡,将杂乱隔绝在外;略芝村清理完残垣断壁周边杂物后,新砌的围墙整齐美观,与周边景致和谐相融。
据悉,在残垣断壁整治行动中,栲栳镇打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排查先行,组织专班“地毯式”摸排,锁定整治点位,建立详细档案;清理攻坚,针对不同情况“一户一策”,或拆除重建,或修缮美化,砖瓦杂草一扫而空;全民参与,多台机械轰鸣作业,“清、拆、改”同步推进。
这场整治行动,不仅拆除了有形的残垣,更破除了无形的观念壁垒。栲栳镇通过“村规民约上墙、红黑榜单公示、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自觉维护整治成果。如今,行走在栲栳镇的乡间小道,曾经杂乱的街角变为口袋公园,乱堆乱放的柴垛化作创意景观,乡村颜值与内涵实现双提升。
绿化添彩
生态建设绘就“新画卷”
5月的栲栳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驱车驶入青渠屯村,十余米宽的柏油路笔直延伸,整齐排列的冬青宛如绿色卫士,守护着村庄,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令人陶醉的景象,正是栲栳镇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乡村绿化的生动成果。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去年,栲栳镇党委政府提前谋划,对该镇辖内各村道路绿化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并制定了《栲栳镇各村村庄绿化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一村一策、一路一策”的绿化方针,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制订春季绿化方案,并将村支部书记列为绿化行动“第一责任人”,压实责任链条。同时,该镇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林业站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成立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苗木栽植、后期养护、宣传发动、督导检查五大专班,将每一项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
在栲栳镇的田间地头、村道两旁,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绿化景象。为实现“见缝插绿”,栲栳镇聚焦田间道路绿化,在栲栳村、青渠屯村、西下村等7个村庄,栽植女贞、白皮松等苗木8000余株,完成15公里田间道路绿化工程。曾经单调的田间小道,如今被绿色环绕,宛如一条条翡翠丝带穿梭在金色的麦浪之中,为乡村田野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通村道路的绿化更是亮点频出。永临路(栲栳段)上,1500余株法桐、白皮松等苗木拔地而起,4000平方米的绿林蔚然成荫,昔日的交通干道摇身一变成为生态长廊;在小郭村、长杆村等5个村庄,1300余株国槐、红叶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6公里道路两侧,实现了“节点添花”,让村民们每天的出行都充满诗意。更令人期待的是,以过远、青台庄、任村、正阳、栲栳等村为核心的5公里绿化大循环圈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三分栽,七分管。5月20日正午,炎炎烈日下,栲栳镇环卫工人仔细检查新栽的冬青。“这棵树苗叶子发蔫,得赶紧换!”他们麻利地掏出工具,不一会便完成补植。像他们这样的专业养护员,全镇还有很多,他们定期巡查、补植、修枝、刷白、施肥,用匠心守护着每一抹绿色。
与此同时,栲栳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推进绿化乡村建设,着力改造人居环境”为主题,在各村悬挂33条醒目横幅,发放400余份图文并茂的宣传彩页,并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媒介,广泛传播绿化知识与生态理念。如今,爱绿护绿的种子已在栲栳镇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绿化美化行动中,自发养护自家门前的树木花草,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绿色。
从垃圾场到生态绿地,从残垣断壁到文化长廊,从单调村道到绿色景观,栲栳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下一步,栲栳镇将继续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栲栳镇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村更美,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记者 王月文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