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治大河,“运”争先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恢宏乐章中,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时强调“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的殷殷嘱托下,在“文旅热”兴起后不断出圈成为网红城市的关注下,运城以“大河之要”的使命担当,锚定“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擘画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态蓝图。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运城境内黄河干流与汾河、涑水河交汇共生,既是生态屏障,亦是文明摇篮。面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命题,我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谋划、精准实施,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落到实处,把好“一泓清水入黄河”最后一关。

为更好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落到实处,我市成立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明责任、细分工,全力抓落实。2023年7月31日,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暨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召开,各县(市、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市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

与此同时,市政府制订出台《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大建设工程87个项目,包括27个省定项目和60项市级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系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综合治理。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办公室下设综合保障组、技术指导组、项目协调组、督导督察组4个工作组,制定各工作组职责。建立会议、调度、通报、督办、政治监督五项工作机制,紧盯十大建设工程87个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达效,确保所有项目按序时进度落地开工、建成达效。

截至目前,我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87个项目,累计开工80个,总开工率达92%,累计完工55个,总完工率达63.2%。其中,27个省定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已完工20个,累计完工率达74%,排名全省第三……

如今的运城,从汾河入黄口的碧波荡漾,到中条山下的绿意葱茏,全市上下正以全域治理、系统攻坚之势,在黄河岸边书写清水东流的更新万象,大河奔涌汇聚成——治大河,“运”争先。

综治——

汾河万荣段:汾水清兮入黄河

悠悠汾河出管涔,蜿蜒千里入黄河。

作为汾河入黄的“最后一站”,这片承载着“汾水又西迳郅城北”千年记忆的土地,历经3年系统治理,终现“水清岸绿、鸟翔鱼跃”的诗意画面。

“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全市上下注入综合治理汾河的浓厚建设热情。汾河万荣段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护堤、治沟、修坡、植绿、架桥等工程措施,极大提高了汾河万荣段的防洪抢险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人水相亲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实现防洪河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功能型”向“生态型”转变。

该项目规划建设工期36个月,于2025年3月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固及堤顶硬化25.53公里,生态防护210万余平方米,并配套建设灌溉系统和电力设施,对沿线十余条沟道进行水保综合治理,修建谷坊、集水井等150座,排洪渠、管等15公里,治理沟壑面积7400亩,恢复生物多样性区域3.75万平方米,新建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1座。

汾河万荣段地处汾河最下游,长期面临上游洪水压力与黄河顶托倒灌的双重挑战,是汾河防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汛期河水漫滩、堤防塌陷等问题频发,威胁沿岸生态与居民安全。为此,万荣县启动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通过“护堤、治沟、修坡、植绿、架桥”等综合治理措施,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屏障。

“我们加固了13公里河堤,改造抢险道路,联通桥梁,确保行洪畅通。同时,在坡面实施生态绿化,栽植护岸林300亩、水源涵养林500亩,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万荣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做好防洪减灾的同时,该项目把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此次治理工程的重点。

记者驾车行驶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抬眼皆是绿色,坡体上紫穗槐吐翠,河道内苍鹭蹁跹。为了让汾河万荣段“风光美起来”,相关部门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两侧建设生态绿化带14.7公里,绿化节点10个。其中,在汾河左岸栽植乔灌木5万余株,打孔种植紫穗槐400万余株,恢复生态空间环境3.75万平方米……

治污——

河津市:激浊扬清万象新

时值初夏,热浪已隐隐在空气中酝酿翻滚。记者此时前往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与想象中混浊恶臭、蚊虫盘旋的场景截然不同的是,厂区内整洁有序,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转,周边绿植环绕、花草繁盛,处理后的清水沿着管道淙淙流去……

汾河流经河津市,这座城市每天所生产的生活污水如果不得到有效处理,对汾河乃至黄河水质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津市城区范围内每天产生生活污水约4万立方米,河津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能力约3.5万立方米。为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省定项目于2023年正式立项投入建设。

负责该项目建设统筹的河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宁旭康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2.18亿元,占地120亩,设计规模为每天处理生活污水3万立方米,采用“预处理+低氧曝气A2/O+磁混凝沉淀池+低碳脱氮滤池+紫外线消毒”处理工艺,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期间,面对2024年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施工团队通过动态管理、倒排工期,于2024年10月完成通水联动调试,12月达到运行条件,比合同约定的2025年8月提前了8个月顺利完工。从今年3月28日开始,该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左右。

在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现场,记者看到,进入“低氧曝气池”的水流从出口流出时清澈无尘,流入与流出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污水处理后全部流向汾河,像每年这个时候正是汾河的枯水期,厂里的出水可对汾河的水量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宁旭康说,“为进一步提升水质,河津市今年还将实施尾水提升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出水水质从地表Ⅴ类水提升至Ⅲ类水标准。”

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仅承载着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重任,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该项目的顺利推进,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应用,从施工管理到生态效益,均体现了“治污与扩容并举、生态与绿色共赢”的治理思路,为汾河与黄河水质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修复——

永济伍姓湖:重现“北方小江南”

初夏的永济市伍姓湖,碧波荡漾,水鸟翩跹。站在湖岸观景台上远眺,芦苇随风摇曳,赤麻鸭成群掠过水面,远处中条山的倒影与湖光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这片曾因生态退化黯然失色的水域,如今以“北方小江南”的秀美姿态强势回归老百姓的视野,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典范,生动诠释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价值与实践智慧。

“看着现在这情况,根本想不到这里以前臭气熏天,好多老百姓把生活污水都排到这个湖里,加上周边养鸭、养鱼的农户对这片水域影响挺大。”记者采访时,遇到正在伍姓湖锻炼的永济市民张先生。谈起伍姓湖的变化,他十分感慨。

伍姓湖不仅是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更是华北平原罕见的大型湿地。同时,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调蓄湖,伍姓湖还承担着涑水河流域水质净化与水量调节的双重使命。如何让涑水河以“一泓清水”流入黄河?

湖水清淤、建设湿地、湖周绿化……在推进伍姓湖生态修复保护治理过程中,永济市以《永济伍姓湖生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蓝图,启动“退养、截污、清淤、扩绿、活水”十大工程,总投资超3亿元。

如今,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植物达338种,湿地鸟类达121种,黑鹳、大天鹅等珍稀物种重返栖息,生态修复成果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

在此基础上,永济市创新应用“植物滤床+潜流湿地+微生物修复”的技术体系,建成日处理5万吨的人工湿地群,通过黄菖蒲、芦苇等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结合微纳米曝气技术分解底泥污染物,使涑水河入湖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每年为黄河输送清洁生态补水超2000万立方米。

生态修复不仅让伍姓湖重焕生机,更催生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伍姓湖5.69公里生态护岸与云芦驿、山水间等景观节点,打造出“渔舟唱晚”的诗意空间;绿皮火车穿湖而过的“水上列车”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依托湿地科普馆、观鸟台与AR互动体验,伍姓湖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两亿元。

记者 朱 姝

图片 记者 陈方斌 摄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