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2
(一)
夏阳正骄、万物盛极。河东大地响彻拼搏奋进的脉动强音——
麦浪翻涌,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地让每株麦苗都喝上“解渴水”。
势头强劲,大闸蟹、白对虾等运城“新特产”广受青睐,特优农业、工业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成就斐然。
风生水起,“合汽生材”新兴产业成形成势,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运城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迭代升级,钢铁焦化企业的车间“智改数转”浪潮奔涌,数字化车间、智控平台等正重塑传统产业的形态和优势。
焕发新彩,如诗如画的运城盐湖游人如织,乘热气球俯瞰七彩盐湖,深度体验“五绝”养生项目,昔日的无机盐基地正蝶变为文商融合洼地。
能级跃升,盐湖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有序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正酣,运城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跨上新台阶。
河湖安澜,沿黄各地“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持续推进,平陆黄河湿地各类水鸟游弋嬉戏,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345公里的黄河沿岸草木葱茏、焕然一新。
……
从姑射山脉到汾河谷地、从峨嵋台塬到涑水谷地、从巍巍中条到黄河谷地,在这三梁三谷的河东沃土上,无数切片汇集而成的全貌,是运城高质量发展铿锵足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莅晋考察调研,特别是2023年5月16日亲临运城考察,带来了党中央的关心关爱。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打开思想新境界、开创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不竭动力,在运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河东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主要发展指标综合排名连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要事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收获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的步伐坚实有力。
(二)
天净如洗,条山如黛,碧波荡漾,一群水鸟翩翩掠过盐湖湖面,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约上骑友,迎着朝阳,吹着微风,沿着环湖“彩虹绿道”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骑行成为许多市民晨练“必修课”。
……
运城盐湖正从“生产岸线”回归到“生态岸线”,成为广大市民游客放松身心的城市“后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盐湖是大自然赋予运城的独特瑰宝,有着250万年的地理年龄、4600多年的采盐史、70多年的无机盐开采史。统筹做好盐湖保护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运城的重大使命,是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
全市上下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全力以赴推进“退盐还湖”,聚焦堤埝整治、沿湖绿化、水系治理等重点工作,先后完成堤埝除险加固133.4公里、环湖绿道建设19.9公里、边坡绿化94.5万平方米、山体修复16万平方米……132平方公里的盐湖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诠释“还湖于民”的承诺。
生态修复为盐湖注入活力,文商融合则让其重焕光彩。今年“五一”假期,盐湖旅游热潮延续,006号灯杆、22号堤埝等打卡点热度“爆表”,盐湖景区接待游客超49万人次。
与盐湖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以池盐文化为魂的文旅大戏也令人瞩目——实景演艺《宋韵·南风歌》《宋风·夜宴》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相继推出,唯美、震撼中再现“汴梁风物盛,池盐天下闻”;伯乐相马、黄帝铸鼎等与池盐文化息息相关的雕塑在河东成语典故园御南风而来,历史的跫音刻画出盐运之城的千年历史……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旅游形态,让千年盐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在盐湖生态环境持续修复中,盐湖的文化遗存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以原盐化四厂为代表的盐湖工业遗产在文旅融合中重获新生。规划建设“盐梦长廊”,10公里廊道将串联起老厂房、盐运古道和四周景观,河东记忆、晋南农庄、奥体中心、城市阳台、创意空间等重点项目将相继实施,“工业锈带”正向“文旅秀带”惊艳转身。
山变青、水变秀、城变美!
运城正以“治山理水营城”重塑城市基因,以中条山为屏、盐湖为脉、城市为核,倾力打造山水相映、古今交融、产城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运城1.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6249处不可移动文物,3257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保单位就达102处,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享有“国宝第一市”美誉。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运城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物事业绽放新光彩——
运城博物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和关公文化博物馆一同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西阴考古博物馆、商汤文化博物馆等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加快建设,类型多元、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正加快构建。
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7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配合考古前置任务完成近80项发掘,项目数量及发掘面积在全省名列前茅。
全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座谈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推进会、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等国家级会议在运城召开,彰显了赓续文脉的历史担当。
运城盐湖范围内9处文化遗产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完成河东道台衙门等7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和景德馨盐号等3处文保单位活化利用,运城盐湖中国传统盐业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运城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物与文博、文物与文创、文物与文旅融合,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动力所在,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借助《黑神话:悟空》的持续火爆,运城多处国保单位中的古建珍品走红全国,成为游客心念向往之地——永乐宫三清殿内,游人摩肩接踵,仰观众仙满壁浩然朝元;解州关帝祖庙春秋楼前,游客排起长龙,赏崔嵬古建拜夜读关公;鹳雀楼普救寺里,游人登高远眺咏叹“更上一层楼”……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正常开放的5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岚山根·运城印象和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人数233.47万人次,同比增长32.62%;累计门票收入1814.36万元,同比增长30.37%;累计经营收入3847.49万元,同比增长39.26%。
在运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文旅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四)
富裕、文明、幸福是民之所求、民心所向!
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都摆上了市委、市政府“日程台账”。
面对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2023年全市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达82%以上,2024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4%,民生财政支出不减反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农村标准化卫生室、“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医保结算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门诊统筹、“两病”待遇享受人次大幅提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正得到有效解决。
认真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连续两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3.9%。
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和群众生活持续改善,脱贫人口年度收入15362元,增长16.4%。
……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民生事业,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河东大地城乡同频、干群共振,行而不辍传递着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共同富裕成为运城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五)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去日斐然,皆成序章。
回望来时路,勤劳智慧的河东儿女披荆斩棘,已经闯出一个充满希望的运城。展望前行处,运城正处于厚积薄发、乘势而上、争先进位的爬坡阶段,向上向前的力量浸润着河东每一寸土地,只有“拼”的选择,没有“等”的余地。
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自觉把运城发展放在全局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兼顾当前与长远,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激发活力,深入思考、科学谋划、慎重决策,提出了“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市委确定的“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来源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来源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的全面落实,来源于对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决策部署的深入理解贯彻,来源于对历届市委发展思路举措的继承和完善,来源于对河东儿女期盼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
山登越高,必有更美风景!地拓越宽,必有更广舞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知重负重,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登高望远抓机遇,勇立潮头显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拧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干劲,乘势而上,奋力创造运城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运城日报编辑部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