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万荣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调查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9

近年来,万荣县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入学用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规划为先、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治理为要”的理念,由表及里、分层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已经建成178个村,占全县207个行政村的86%。去年10月,万荣县承办了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

一、五业齐抓,培强农业主导产业

万荣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深入实施“特”“优”战略,持续推进粮食、水果、香菇、中药材、畜禽养殖“五业齐抓”,着力培强农业主导产业,遵循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路径,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与品牌塑造双向突破,全县已经通过“圳品”认证13个,“两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0余万亩。

把稳粮食“压舱石”。紧紧依托打造运城市黄汾百万亩优质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全县年播种粮食4.3万公顷、年产粮食21万吨以上,扛牢了农业大县履行粮食安全责任的政治担当。

做优水果“大产业”。立足水果大县实际,大力推进传统乔化果园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果园能级跃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农药、化肥适度减量增效,培育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全县发展苹果、梨、桃、葡萄等现代果业43万余亩,年产量96.5万余吨,年产值30多亿元,带动170个村8.5万多农户增收致富。汉薛镇、高村镇、贾村乡、王显乡入选“中国苹果产业百强乡镇”。

延伸香菇“全链条”。充分利用当地废弃果树枝条多的资源优势,县政府配套水、电、路、管护房、冷库等设施,支持农民发展香菇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5500多座菇棚,年生产3500万棒香菇,培育的香菇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带动153个村7800余人增收致富。聚焦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菌种研发—菌棒制作—养菌出菇—香菇酱、香菇脆等精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的“果木香菇”全产业链。

做足中药材“好文章”。依托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山西省现代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全县大力发展柴胡、黄芩、丹参等道地药材0.7万公顷,延伸培育中药材鲜切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制药、交易集散产业链,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带动130个村3.5万余人稳定增收。

铺就畜禽养殖“致富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全县已形成1.7万多头肉牛、105万余头生猪、12.5万只羊、440万羽鸡的养殖规模,年产肉蛋奶8.3万余吨。同时,利用汾河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年产量达5455吨。同步开发黄河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等黄河水产品。万荣大闸蟹以“泥腿子、硬骨头、顺着走、干瞪眼”的特色,受到市场青睐。

二、五治并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万荣县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扎实推进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全面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三线”整治,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田园变游园、垃圾变资源、污水变肥水、通道变绿廊,着力打造黄河流域万荣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乡村处处展示出田园风光、乡韵味道,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呈现在万荣大地。去年有126批次省、市、县观摩团到万荣考察学习。

“清”,即清理垃圾。近年来,全县累计清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侧垃圾55万多吨,建立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不到位、转运不顺畅、处理不规范等问题。去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96吨,治理村内河渠垃圾和淤泥1538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244吨,保持了农村人居环境良好。

“拆”,即拆除违章建筑和废弃宅基。近年来,依法拆除乡村私搭乱建4100多处,综合治理废弃宅基地1800余个,整治残垣断壁168处,腾出空闲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小游园、停车场、晾晒场、运动场、综合功能会议庭,统筹发展庭院经济,盘活利用废弃资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改”,即推行改水、改厕、治污“三大革命”,同步实施“三线”改造。按照管网先行、合理建站、中水利用的思路,近年来全县累计铺设排污管网1100多公里,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42个,新建粪污处理池34座,配套粪污转运车辆111台,完成农村卫生改厕普及率95%以上。采取“弱电跟着强电走、小巷跟着大巷走、线槽跟着房檐走”的措施,实施“三线”整治282公里,逐步解决了农村线缆“蜘蛛网”的问题。

“种”,即种绿植绿。采取“见缝插绿、通道增绿、山坡披绿”的措施,先后绿化村庄66.1万余平方米,新建乡村小游园192个,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65%。同步建立“四定”净路、“四专”清扫、“145”管绿等绿化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全县乡村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生态环境优美。

“建”,即建好农村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县新建“四好”农村路430多公里,改造农村自来水管网310多公里,升级农村电网1210多公里,安装村庄巷道路灯13670盏,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在“五治并举”过程中,万荣县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乡村特色、留住乡村记忆,让原有与新建衔接、传统与现代融合,让全县乡村干净、整洁、美观,让老百姓舒心和美。

三、多方聚财,汇集乡村振兴动能

万荣县坚持把共建共享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要义,立足财政小县实际,动员和依靠政府、集体、群众、企业“多方聚财”,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采取“财政出大头、集体出一点、群众拿一点、企业投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使分散的资金“聚沙成塔”,实行“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统筹使用好乡村振兴资金。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5.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0.2亿元,集体投入1.5亿元,群众自发改水、改厕、改电、改气投入7.8亿元,企业投入6亿元,奏响了财政小县办好民生大事的“大合唱”,开启了有效盘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建立竞争用财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举办一次全县和美乡村建设公开竞演,采用“村级申报—乡镇提名—现场踏勘—竞争演讲—综合评定”的办法,使项目资金由过去的平均分配变为统筹兼顾、重点扶持。乡村公开竞演时,邀请专家现场评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随机提问,村民代表“挑刺”质询,热心群众电话连线,网络平台直播互动,全民参与、公开监督,形成比学赶超、共建共享和美乡村的浓厚氛围。2020年,万荣县竞争性使用财政资金机制被农业农村部和发展改革委推介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典型案例”。

四、党建引领,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万荣县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着眼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率先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和乡村便民服务站全覆盖、日间照料中心和乡村学校全提升、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全达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教育活动常态化。县乡党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农技培训、文化下乡、普法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科技、法治等综合素质。

便民服务全覆盖。全县14个乡镇、207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务站,49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足不出村、就近可办。对集体“三资”、财务收支等实行规范化管理,村务定期公开,在公开监督中赢得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信赖和支持。

关爱老少解民忧。县政府投资950余万元,在全县建成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10个,基本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白天生活问题。近年来,全县改造乡村学校68所,建成文体活动广场12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77个,并开设儿童自习室、娱乐室等,让学生们课后活动有好去处,用健康向上的活动滋养教育下一代。

医疗卫生暖民心。全县农村卫生室全部完成“六统一”建设目标任务,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实现全覆盖,14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乡村医疗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就近就医,提高了全县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生产服务接地气。县委、县政府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在全县各乡镇就近建成产地水果批发市场142个、冷链物流基地61个,提升改造便民商店160个,有力地架起了小农户连结大市场的桥梁。

总之,万荣县委坚持把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面旗帜,作为各部门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平台,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是否担当作为的一把尺子,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培养、锻炼和识别干部,先后提拔重用乡村干部206名,持续汇聚起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的发展动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万荣乡村全面振兴进程。

张志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