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06
当蒲剧的腔韵回荡在南风广场,当暮色浸染盐湖的七彩涟漪,当千年前的诗篇再次在鹳雀楼吟诵……
运城,这座“国宝第一市”在2025年“五一”假期,以“出彩”的活动、“出圈”的创意、“出心”的服务,实现了从“小众宝藏”到“全国热门”的跨越,迎来了文商融合的高光时刻。
5月3日,游客在运城盐湖景区体验水上项目。 特约摄影 姜 桦 摄
出彩:百场活动点燃文旅盛宴
“从小受妈妈影响喜欢看戏,这次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三省大戏,太过瘾了!”“五一”假期,市民田女士带着母亲在中心城区南风广场连看三场戏曲,直呼“这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大宴”。
4月28日至5月5日,中心城区南风广场化身戏曲艺术殿堂,来自晋陕豫三省的戏曲名家汇集于此,让市民群众既能领略蒲剧如黄河奔腾般的豪迈激昂,感受秦腔直入云霄的气势,又能品味豫剧高亢与细腻交织的独特韵味,尽享高品质的戏曲盛宴。
5月2日,在盐湖区解州关帝祖庙雉门、常平关帝家庙仪门的古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粉墨登场,为现场游客带来一场场蒲剧盛宴。“站在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古老建筑前,听着别具韵味的蒲剧,真有点穿越的感觉。”说话间,游客南小淑用手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在解州关帝祖庙雉门的另一侧,正上演着一场“桃园结义”情景剧,身穿动漫服装的“刘备、关羽、张飞”义结桃园,并不时与现场游客互动,为游客带来别致的古装沉浸式体验。
在运城盐湖景区,非遗武术展演与水上飞人特技同步登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织,一场覆盖“水陆空”的立体文旅盛宴营造出“大美盐湖 万象奇镜”的震撼场景。
演出现场,刚劲的武术招式与灵动的舞蹈表演交相辉映,武者腾挪跃动间尽显力量之美,吸引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在湖心岛表演区域,水上飞人表演引爆全场。演员身着哪吒主题服装,借助高压水柱腾空十余米,先后完成360度旋转、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引得现场观众屏息凝神。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运城盐湖景区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各类特色表演场场爆满,景区每天上演“12小时超长文旅狂欢”,非遗展演、特技表演、光影互动轮番登场,每半小时一场主题活动,让游客“从早嗨到晚,精彩不打烊”。
夜幕降临,位于中心城区的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内流光溢彩,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正缓缓拉开帷幕。身着宋代服饰的“仕女”“商贾”翩然穿行,笙箫鼓乐声中,《宋风・夜宴》精彩上演。这场以宋代市井生活为蓝本打造的沉浸式夜游项目,打破传统观赏模式,通过场景复原、实景演艺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汴梁风物盛,池盐天下闻”的盛世图景。游客们沉浸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难忘的文化穿越之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永济市鹳雀楼景区,游客身着汉服,手持“通关文牒”,在鹳雀楼与“王之涣”“杨贵妃”等历史名人NPC互动对诗。“诗启盛唐·鹳雀寻踪”沉浸式剧本游通过剧情任务、印章收集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万荣县飞云楼景区,融合传统与潮流打造出的多元趣味游玩天地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汉服古装、抖音潮拍、特色美食,通过怀旧老照片忆苦思甜,还可以体验斗拱榫卯积木拼装、捏面人等非遗技艺,真是来了就不想走了!”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女士感慨道。
据统计,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需要,“五一“假期,市文旅局特别推出的“相约好运城 欢乐游河东”系列文旅活动共组织全市30多家景点推出100余场文旅活动,用满满的诚意和无限的精彩为游客奉上了一场场文旅盛宴。
5月3日,游客在盐湖区解州关帝祖庙游览,沉浸式体验“忠义仁勇”的文化魅力。 记者 常 奇 摄
出圈:文商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再给我来二斤圈圈馍。”“斜对面那家的丸子汤也好喝。”“酵面软麻花,好吃还实惠!”“美食太多了,一次根本吃不过来。”“你快去店里面找位置坐下,我去排队买胡辣汤。”……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秀色可餐、其味无穷的饮食就是最容易感触的“城市名片”。
作为解锁运城风味密码的“奇妙入口”,“五一”假期的盐湖区东湖农贸市场也成为来运游客的“早餐店”,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怀着对美食的热切期待纷纷奔赴而来,踏入一场舌尖上的惊喜之旅。
早上6时多,东湖农贸市场已经是人声鼎沸。金黄酥脆的葱油饼散发着麦香,最具运城特色的“圈圈馍”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热气腾腾的水煎包滋滋作响,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叮咚响不停的手机收款声和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烟火早市图。
“美食文化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气质,我觉得这里的每一道小吃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这些食物,我们不仅能够品尝到独特的味道,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来自江苏的游客李云这样评价东湖农贸市场带给自己的感受。
半人高的拴马石分列两侧,6米多高的彩色浮雕门神“秦琼”“尉迟恭”惟妙惟肖,直径近1米的大磨盘保留着历史的沧桑……徜徉于闻喜县涑水小镇的商业步行街,新中式风格的院落布局设计既融东方之韵,又显时尚之美,成为推动文商深度融合的典范。
涑水小镇晋香惠非遗美食坊推出夹心大麻花、闻喜煮饼等创新产品,“五一”期间日销售额超过2500公斤。闻喜花馍、布扎等非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走向全国,线上交易额突破百万元。小镇还引入万达影城、瑞幸咖啡等一线品牌,形成了“传统+现代”消费新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县(市、区)“五一”期间推出的文旅活动中,以文商融合为主线的文创产品、美食经济、潮流集市、情景演绎等也成为新的“流量端口”。
在运城博物馆文创展示区,七彩流转的盐湖冰箱贴、简约威武的关公手机贴等富含河东文化的文创产品摆满展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选购;稷山板枣欢乐世界音乐营地以“一日一主题”的匠心策划,串联起风格迥异的奇妙旅程,让市民游客在公园里畅快游玩,乐享假期;平陆县图书馆的“五一劳动节主题绘本阅读+亲子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图书馆里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劳动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中华宰相村景区通过情景剧《宰相巡府》和非遗展览、展销等活动,让游客在体验家风、礼仪、拓印、剪纸等研学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芮城县大禹渡景区的太空舱每天爆满,经常是一票难求;市区各大宾馆酒店入住率一度达到99%,“四菜一汤一饼”成为游客消费“新宠”;各大商超化身“美食坊”,现做美食掀起消费热潮;河津龙门广场,3100余名国内外街舞选手同台竞技、以舞会友,实现了体育与商业的融合“双赢”;垣曲古城码头,乘坐游艇、游轮、摩托艇成为解锁古码头的新体验……
从“文化符号”到“消费爆品”,从“地方小吃”到“城市名片”,从“花式创意”到“一票难求”……文商融合正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5月1日,运城博物馆门前,游客排队进馆,近距离观赏文物,学习历史,感知文明。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出心:细节服务彰显城市温度
“来的路上还担心‘五一’假期游客多,车辆不好停放,来了运城才知道,所有公共停车场全部对外地游客免费开放,真的被宠到了,谢谢运城!”说话间,来自甘肃的游客胡女士比出一个爱心手势。
为迎接“五一”假期旅游高峰,我市推出重磅便民举措:从5月1日0时至5日24时,全市74个公共停车场及34家市直单位内部停车场,面向外地游客免费开放,以“关公故里”的诚意打造“宠客之城”。
“咱们游客离场时,只需按下出口设备的绿色按钮,即可通过远程人工服务快速通行,避免排队困扰。”运发投集团旗下运城市静态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说。
除公共停车场外,我市34家沿街市直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开放内部停车位774个。同时,各县(市、区)也腾出临近景区的单位停车场,供游客免费停放。
除了开放停车场外,一些县(市、区)还聚焦游客实际需求,推出多项贴心服务:在停车场入口处设置便民服务岗,提供24小时热水供应、应急医药箱等;开放单位公共卫生间并增设指引标识,方便游客使用;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协调安装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缓解车主“充电焦虑”。
“感觉运城特别走心,‘城景通’让我们每天换着路线免费游运城,为运城点赞!”“五一”期间,游客们在享受到运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提供的“城景通”免费景区直通车服务后纷纷点赞:“运城宠客有一套!”
为了解决我市旅游景点多且分散的问题,自2019年开始,我市通过“城景通”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为来运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今年“五一”前夕,为进一步提升“城景通”的服务水平,让广大游客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领略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市旅游集散中心广泛征集游客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反馈,对“城景通”服务进行提升,对6条黄金旅游线路进行全新优化,并在旅途中安排了讲解服务。
细微之处见真情,服务升级暖人心。运城的“宠粉”不仅仅体现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体现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中。
在夏县司马光祠景区,游客张女士带着身高不足一米三的女儿买门票。“女儿身高刚刚超出了儿童标准,本想着跟售票员“磨一磨”,给女儿买个儿童票,没想到售票员测量了女儿的身高后竟然为女儿免了门票,我觉得特别人性化,让我们特别暖心!”张女士开心地说。
家住盐湖区凤凰小区的景先生总习惯开车去东湖农贸市场的荣河1+1生鲜超市购物。“五一”假期,为了给外地车辆让出停车位,他跟朋友约定每天一起步行去超市。
5月4日,喜欢拍照的王女士在临猗县临晋县衙景区参观时拍个不停,但一个细节却让她格外暖心。“每次看到我拍照,讲解员都会特意停下来耐心等待,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让我觉得非常舒心!”
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运城以“出彩”的活动激活文化基因,以“出圈”的创意重构产业生态,以“出心”的服务赢得游客口碑。正如央视报道所言,这座“小众也很出众”的城市,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将文商融合的旅游热点门户越开越大。
“五一”假期虽然结束了,但盐湖的七彩依旧璀璨,鹳雀楼的诗歌依旧悠扬,运城人的好客热情依旧满格,运城的故事,未完待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