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06
本报讯(记者 徐帆扬)“快看,这些陶片叠得像龙鳞一样!”
5月1日上午10时,运城博物馆内传来稚嫩的惊叹声。
顺着声音望去,“华夏寻根”展厅入口处围了四五十人,里三层外三层。志愿讲解员曹妮正站在陶片层前,为围在身边的孩子讲解陶片的奥秘。“这些陶片层就像古人们的‘日记本’,反映了他们生产生活的情景。”
在“馆藏珍品”展厅,灯光聚焦在一组青铜器上。“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吉金’……”曹妮话音未落,一位游客好奇道:“难道是吉祥的金子吗?”“没错,青铜器铸造完成时是金色的,出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才变为青绿色。大家以后看电视剧时可以注意下,如果器皿是青绿色的,说明这部剧不严谨。”引得周围游客欣然一笑。
这样的鲜活场景,在“五一”假期的展厅里不断上演。曹妮的讲解还未结束,下一位志愿讲解员又带着四五十位游客来到“华夏寻根”展厅。10岁的妙妙听完讲解后,奶声奶气地说:“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厉害!”她的话逗笑了周围观众,家长趁此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历史呀。”
据悉,“五一”假期,运城博物馆每天安排8场讲解。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志愿讲解员们提前做足准备,可根据游客的年龄、兴趣等随机调整讲解内容,无论是年长者还是青少年,都能在讲解中感受到运城文化的魅力。来自湖北襄阳的游客张先生感慨:“听志愿者讲解就像看‘活’的历史书,比自己看有意思多了。”
当正午的阳光洒进展厅,青铜器上的纹路仿佛被赋予新的光泽。在这里,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在一句句解答、一次次互动中“活”了起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五一”假期有了更厚重的人文温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