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1
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5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如何守护这份“不可复制的文明密码”?
《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运城市以司法之力守护文化遗产、护航生态文明的“检警协作”模式迈入新阶段。除了《框架协议》之外,市人民检察院和市公安局给出的共同答案是——文物安全是底线,司法保护是利剑。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犯罪,以“全链条”机制织密防护网。
日前,芮城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古魏城遗址保护区夜间有可疑车辆出入。公安民警联合文物保护员连夜蹲守,成功打掉一个盗掘两周时期古墓葬的犯罪团伙,现场查获青铜鼎、青铜盉等文物20余件。
市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仅用30天完成审查起诉。最终,主犯陈某某、董某某因盗掘古墓葬罪被判处13年和12年9个月有期徒刑,并追缴违法所得14万元。“这类案件不仅严惩盗掘者,还对提供作案工具、包庇销赃的人员‘一案双查’。”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负责人介绍。
在严打犯罪的同时,运城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擦亮文物保护“法治名片”。盐湖区人民检察院发现清代“河东盐务稽核分所”旧址东楼被违规改建为茶楼,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向市文物局发出检察建议书。短短两个月,文物本体恢复原貌,周边环境同步整治。此案成为山西省首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公益诉讼不是‘一纸建议’,而是‘一抓到底’。”永济市长城村明代戏台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检察机关联合文旅部门促成专项修缮资金,并实现隐患“云端上报、线下整改”。
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让文物保护更精准。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机关开发“文物犯罪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盗掘高发区域和犯罪轨迹,2023年成功预防3起盗墓案件。
一梁一柱、一碑一刻,留存着千年文明。去年8月,万荣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盗窃文物案件,在3000多件被警方追回的文物中,既有唐宋时期的青铜器,也有明清时期精美的石制佛手,时间跨度超过1000年。最终,犯罪嫌疑人樊某、和某、赵某等5人被抓获,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邀请的鉴定专家和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在万荣县公安局共同完成了案值的评估。“对待文物犯罪打击,我们公安机关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万荣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樊朋展 刘凯华)
采访手记
在河东,看见法治与文物的对话
跟随检察官探访盐湖稽核分所旧址时,修复一新的青砖灰瓦与电子监测设备形成奇妙呼应。盗墓案的雷霆打击、盐湖旧址的修缮重生,无一不印证着司法力量的精准与刚性。这些案例背后,是司法机关从“被动审判”到“主动治理”的转型,是从“单一惩戒”到“系统防护”的跃升。
更令人动容的,是运城模式中“人”的觉醒。
当文物保护员与公安民警深夜蹲守,当检察官为一座古戏台多方奔走,当普通市民发现疑似案件主动上报隐患,这种“全民护文”的生态,正是法治精神与文化自觉交融的成果。
在万荣县公安局物证室,看着追缴回的青铜鼎,刑侦民警讲述了抓捕盗墓团伙的经过:“最让我们办案民警痛心的是,他们对古墓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运城的文物司法保护故事,有雷霆出击的刚劲笔触,也有科技赋能的细腻工笔,更有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
在这里,法治不是悬于庙堂的概念,而是浸润在每一处古迹、每一次巡查、每一声警笛中的生动实践。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