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10
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殿民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勇毅前行、成果斐然、收获颇丰。其中既有首次突破的系列举措,也有填补空白的课题探究,更有高端论坛的自信发声,可谓光彩一页、不凡之年。
那么,今年我们该如何在去年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好工作任务呢?
一、着眼文化研究,服务全市大局,为繁荣河东文化谱写新篇
做好今后的文化研究工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践行领袖嘱托,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到文化研究具体工作中、体现到日常学习积累时。
首先,要在河东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上加强研究,做好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尧舜德孝文化,就是要明确尧舜作为中华德孝文明的始祖,运城作为德孝文化的源头,河东作为德孝根植的土壤,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我们一定要将宝贵资源活化利用好。在社会层面上,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良好氛围;在课题研究中,找准对应方向;在策划活动上,注重形成灌输效应;在学术攻坚上,务必尽快推出成果。
弘扬关公忠义文化,就是要把关公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更好地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党员干部忠党爱国的情怀中,倡导在全社会形成忠党爱国为人民的氛围和环境。
弘扬能吏廉政文化,就是要赓续裴氏家族、司马光、柳宗元、薛瑄、曹于汴、姚天福等一大批在中华廉政史上镌刻下不朽美名的乡贤的廉政基因,以此为研究主题,在文化挖掘、德政梳理、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将已确定好的“家风家训、谱牒文化”等加紧完成,编撰文集、整理课题,使乡贤清廉自守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传导作用,发挥教化功能。
弘扬晋商诚信文化,就是要科学论证商业的鼻祖是猗顿、晋商的源头在运城。运城因盐而商、倚盐而兴,早在先秦时期,设若没有运城盐商驼铃声声,明清晋商何以通达四海。我们就是要尊崇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义利观铸成的晋商精神;就是要在研究猗顿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利用好临猗猗顿文化园硬件,逐步形成天下商人效先祖、各地商会拜猗顿的“道场”,为弘扬新时代晋商诚信精神提供文化及学术支撑。
客观上讲,德孝文化、关公文化、能吏文化、晋商文化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近几年来将它们作为重大课题展开过专题研究,并形成一系列成果。但这方面的研究任重道远,今后仍需不断深入化、体系化。同时,我们还要从4600多年前夏县西阴嫘祖养蚕,到自汉而启的千年丝绸之路,特别是当代“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从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傅说版筑到大国工匠精神传承方面;还有敤首与中国画祖、介子推与忠孝两全、颜真卿与忠君爱国等方面,研究探寻河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路径,让古老深厚的河东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中绽放光彩。
其次,要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上加强研究做好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我们要站在传承厚重历史使命、为后世子孙厘清文明脉络的时代交汇点上,作出学术回应。
一是要把研究重心向4500万年前垣曲世纪曙猿遗址、243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倾斜,探究照亮人类出发之旅从哪里起始,“中华圣火”之光在何处点燃;揭开运城盐湖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纱,在丰富人类历史文化宝库贡献珍贵资料上做足文章。
二是要把研究精力向打造华胥故里投放。华胥是我国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始祖母,在氏族部落社会治理享有威望,生养培育了伏義、女娲,皆对人类贡献巨大,具备伟大母亲形象的诸多要素。运城有一系列与华胥相关的地名、文化标识和美丽传说。万年佐证,时代呼唤,我们要探索华人根祖,弘扬华胥文化。同时,一个崇尚孝道的文明国度,应当设立自己的、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母亲节”。为此,经过充分论证筹备,我们已经首次联合陕西蓝田、山东鄄城、运城市儒学文化促进会,于农历三月初三华胥诞辰日,在永济虞乡华胥广场举办万人签名倡议设立“中华母亲节”盛大活动。
三是要复盘炎黄、蚩尤、尧舜、禹汤史前文明,将河东历史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举办河东历史文化主题学术研讨会、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运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研究任重道远,我们有满满自信、沉沉压力,百万年、一万年、五千多年的历史问卷我们要答好,大河东的文化资源我们要用好,新时代的创新课题我们要做好。欣逢文化繁荣时代,天降大任,使命当头,我们三晋文化人要勇毅担当,奋发作为。
再次,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加强研究,做好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运城是一座被黄河母亲揽在臂弯里的城市,我们祖祖辈辈享受着宠爱润泽、滋养哺育。运城“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义不容辞,我们文化研究人更当先行,在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上加强研究。在去年研究总结出盐湖十大人文资源、十大生态资源和十大畅想愿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上加强研究;在推进运城盐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走出一条具有运城特色、时代特征、盐湖韵味的文旅发展新路子上加强研究,决不辜负黄河母亲赐予河东儿女的厚爱、千古盐湖赋予运城人民的给养。
二、锚定中心工作,立足文旅发展,为打造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奉献才智
中共运城市委五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锚定的“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体现了运城市委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清晰务实的发展路径、全面系统的布局规划。
市委书记储祥好在盐湖调研时强调:“盐湖是运城的独特符号和精神标识,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盐湖保护利用工作的重大要求,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城景交融的山水之城。”
什么是中心?什么是大局?就运城而言,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紧扣融合文商旅促进大发展、写真山水城引来天下客,就是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我们要树立运城抓什么、我们干什么的理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文化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是围绕总目标抓文化。要深入研究“一城两区三门户”这个目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需求,在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过程中,深入挖掘河东地区的传统美德、民俗文化;在生态保护和治理示范区建设中,深入挖掘全市各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理念,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运城发展动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产业承接、文商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支撑。
二是紧盯文商旅办文化。文商旅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委提出建设“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顺应时代大潮,切合运城实际。文商旅,即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体,它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商业的活力繁荣与旅游的外来引力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文化是灵魂、商业是支撑、旅游是载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商,才能做好文商旅融合发展“大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研究会—市场—社会的关系,跳出文化抓文化,与文商旅融合发展相衔接,助力打造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和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与宣传、文旅等部门紧密配合,与擦亮“国宝第一市”金字招牌和打响“关公文化品牌年”的安排部署相衔接,通过“科技+”“互联网+”等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建立“河东文化AI搜索引擎、河东文化DeepSeek”,扩大河东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可搜集、能检索、方便快捷、容量大的河东文化宝典数据库。
三是瞄准山水城强文化。巍巍中条,横卧天下之中,雄居龙兴之地,绵延人类生存之所,起伏于大夏建国之处,形似东方之龙,实有宝藏之源,状若华夏之脊,名有中华之谓;浩浩盐池,天赐万古胜水,地生人类母乳,育三皇,养五帝,抚秦汉,壮唐宋,强明清,华夏文明摇篮;大运之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建,舌尖之城,味蕾之城,解愠之城,阜财之城,亘古昌隆之城,运城!运城——运动、变化、发展前进中的好运之城。做好山水城融合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是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好运之城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打造山水相依、水城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利用“民风教化、家风家训、名匾名联、牒谱文化”等,形成毛细根脉的给养、春风化雨的滋润、耳濡目染的熏陶,推动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研究成果脱颖而出,为公众提供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四是敞开大门户兴文化。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与全省十一地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交流合作,坚持晋陕豫三地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示河东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成果,讲好运城故事、传播河东文史、发出运城声音,添加百度百科运城文化词条;建议促成大专院校开设河东文史课程;挖掘整理名望前贤文稿;策划《最早中国》中英文对照版出版项目;围绕黄帝梦游华胥国而后天下大治挖掘新史料,把河东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勇担使命责任,铸牢文人操守,为赓续历史文脉传薪播火
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是指在该时代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及公众舆论的总体表现。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风尚?这是所有的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思考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思想革命为先导,唤醒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思想文化的引领功能在党的建设中居于灵魂性、基础性的地位。“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晋文化,使命所托,吾等退休之辈,应有万丈豪情,倾其所为,敬天地效其德,投身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第一,肩负使命,就要有忠党爱国的赤心,这是我们最大的“德”。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我们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文化人的风骨!忠诚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忠于党和国家,是我们开展文化研究的首要前提,我们在文化研究和传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爱党爱国的赤心情怀融入文化研究中,通过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研究学问,就要有博古通今的才学,这是我们要有的“功”。河东文化底蕴厚重,源远流长,作为文化人要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就必须具备深厚的学识功底。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博古通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丰富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当好河东文化探源道路上的先行者。
第三,著书立说,就要有心系苍生的情怀,这是我们必立的“言”。翻阅历史典籍,众多仁人志士以笔为剑,将家国情怀注入文字。历代文人先贤,他们的言行举止、文字篇章无不溢满爱国热情,蕴满责任担当,为我们完成课题、著书立说、传承和弘扬河东文化的精神内核作出了表率,我们当以职业操守为基石,始终秉持家国情怀,心系百姓疾苦。通过完成课题,传承和弘扬河东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文化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
第四,退而不休,就要有献身文化的痴情,这是我们要尽的“责”。我们研究会大多数同志,是在不同岗位工作多年退下来走到一起,共同开辟自己的第二人生。首先要知道研究会的同志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较高的思想境界、可贵的奉献精神,大家热爱文化,不计报酬。其次要清楚大家多是术有专攻、富有特长、百里挑一的社会精英。三是要明确自身的建树、修为、才学,除有天赋之外,多是得益于组织的培养、提携,公共平台的历练、展示,从而取得成功。如今有了在岗的延续、职场的拓展。四是文人记述历史,歌赋留得贤名,笔墨昭示后人,辛勤劳作终有回报。运城三晋文化研究人,都要以“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一生都有奉献,晚年更在作为”的欣慰,积极踊跃地投身文化大发展的洪流。
四、打造卓越团队,整合研究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市勇立潮头
推动实现河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作为三晋文化人,在践行文化繁荣的实践中,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著文齐研商、同道而相谋。为此,要做到立足文化研究,同道谋什么,我们强什么,在文化创新中打造卓越团队,整合十三个县(市、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力量,发挥好我们文化劲旅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以磅礴之力打造文化品牌,让河东文化“顶流灌输”、文史论坛权威发声。
我们要坚持完善“四位一体”的办会理念。一是以服务为宗旨,做到担当立会。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为研究会的根本宗旨,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社会责任。二是以研究为己任,做到专业强会。文化研究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要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研究水平,鼓励会员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以提高研究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三是以课题为纽带,做到成果兴会。课题研究是凝聚各方智慧的关键。我们要围绕文化热点、难点问题设立课题,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整合各方资源,汇聚智慧力量,以丰硕的成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文化强市建设。四是以聚力为抓手,做到合作办会。聚力,首先要人和,以诚相待;合作,关键要讲大局,惺惺相惜,团结各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广泛的合作,共同推进河东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
我们要持续打造“四轮联动”的品牌形象。第一,荟萃精英打造团队品牌。文化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必须追求高标准,绝不满足一般化。三晋文化研究会要重视吸收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汇聚在文化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要秉持对河东文化的敬畏之心,严谨治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打造好的人品,进而打造好的文品。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行业榜样,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从而打造一支年龄上梯次配备,知识上相互补充,专业上类型齐全,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文化队伍。
第二,精品力作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品牌+”行动计划,通过“四编纂”精品、“四源地”挖掘、“五集结”工程、“六课题”攻关,在一系列史料挖掘、根祖探源研究上争取主动,率先深入,扎实推进,把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为实体经济注入灵魂、赋予能量上。反映山西的《晋国通史》修订版业已推出,紧接着我们要编纂讴歌河东的《魏国通史》。如果说《晋国通史》彰显着河东在三晋大地的荣耀和影响,那么,《魏国通史》则要书写运城独特的过往与辉煌。我们还要加快编纂出版《河东名人故事》,让河东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的传播效应持续升温;精心编纂《典籍里的运城》,逐步积累出版《河东文化大典》;尽快丰富完善河东成语典故诠释解读,让河东成语典故园的窗口形象更加靓丽。
第三,匠心独运打造期刊品牌。《河东文化研究》期刊,肩负着挖掘、传承、弘扬河东文化的重要使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品牌,意义重大,我们要精益求精,注重期刊的核心内容和学术水平。在深度挖掘河东文化内涵上,在梳理河东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上,在期刊创新形式和质量效果上下功夫,精准定位期刊方向,确保每一篇刊发的文章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河东文化的探索需求,逐步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传播量和影响力。
第四,鸿儒发声打造讲堂品牌。百家讲堂作为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华山论剑、巅峰对决、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当下信息万变、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办好激活百家讲堂不仅能够持续发挥其学术交流、正气传播的功能,更能在传承中华根祖文脉、弘扬河东学术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创新内容。我们要打破旧有格局之限制,广泛涉猎多元领域。聚贤汇能,齐放争鸣,不仅让学院大师站讲台,也要让民间高手上讲堂。不仅要讲诸子百家、诗赋史志的国学经典,更要讲蒲剧眉户、书画剪纸、玉雕瓷器等本土文化。不仅要把扛鼎学者请进来,也要让把式专家走出去,深入县乡“传经布道”、移风易俗。二是跟进时代。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使百家讲堂内容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的鲜活气息。三是拓展课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举办高端文化讲坛,围绕河东根祖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中医康养等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和交流。四是形式多样。采用情景演绎与知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提升文化研究者和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讲堂品牌。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方向,在谱写“一城两区三门户”精彩华章中贡献力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