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明朝李信圭宽政便民惠民

来源:宜宾晚报时间:2025-03-31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明永乐二十年中进士。洪熙时荐举贤良,授信圭为清河知县。据《明史·李信圭传》记载,当时的清河县地处黄、运、淮交会之处,而且很贫瘠。这种地方,很多人都不愿前往为官。然而,李信圭却欣然奉命。

清河县地傍洪泽湖,虽然贫瘠却为交通要地,过往官船每天川流不息,役使民夫往往以千计,清河县解决不了,前任县令就请邻居沭阳县以五百人相助,可是这些人离家太远,衣食不便。李信圭上任后,发现这个情况,协调将沭阳助役改为代清河输纳原定课税的三分之二,这样两县都感到方便。此后,李信圭开始陆续解决清河县的弊政。宣德八年春,李信圭上书朝廷:“自江淮至京师,沿运河郡县都要派出军民为过往官船拉纤,无军队的地方,则全部征派民夫,州县每年要征派二三千人昼夜等候。而上级官员征派时不分杂、泛差役。致使田地荒芜,民无积粮,年成稍有歉收,老幼便要出去讨饭,实在可怜。请求自仪征至通州一线地方,全部免去杂徭,使百姓尽力于农业,兼供力役。”宣宗也照准。从此,除清河外,其余沿运郡县也都获益。

正统元年,李信圭因政绩显著,被升为蕲州知州,清河百姓闻讯,纷纷赶到京城请求让李信圭留任,于是朝廷命李信圭以知州衔,仍留任署理清河事。清河县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占,而清河百姓却仍纳田税达60年之久。李信圭知道后,奏请朝廷,将这些湖田归还清河百姓。每当淮河水涨,会淹没许多房屋牲畜,李信圭都会奏请赈济,并停征当年应征物品和军、匠、厨役及疏浚河道民夫。清河县饥民偷杀了一头牛,御史判了八人死刑,李信圭重新审理后,奏请朝廷免了六人的死刑。李信圭常年为百姓操劳,感动了当地百姓,每当县里有公务要办,不必派人督促,只要约定日期,到时全都前往无误。民间发生争讼,李信圭喻之以理,让他们回去反省,往往未等再审,都主动罢讼。南北往来之人死于清河途中的,李信圭都会予以安葬。人们都知道清河县有位贤德的好官。

 (《宜宾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