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一起享“瘦”生活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21

记者 魏 濛

“你最近瘦了,有什么诀窍?”

“听了医生减重的建议,减了十来斤。上楼腿都不太疼了。”

“我血脂高,医生也让我清淡饮食,控制体重。”

……

近期减重减肥话题在广大市民中引起热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用了7分钟讲体重管理。多个相关话题随后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单,与之有关的讨论也从网络空间延伸至日常生活中。

追求健康生活,管理体重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实际问题。数据显示,超过50%的中国成年居民属于超重或肥胖,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肥胖易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减重话题引发热议,既说明体重异常的危害已成为健康常识,也缘于各方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追求。那么,体重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体重?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科医师朱坤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多方面以通俗易懂方式为广大市民普及、讲解怎样科学地进行体重管理,拥抱健康生活。

“减”了体重“加”了健康

市民小贾生完孩子后身材变形,体重明显增加,基于对自己健康的考虑,去医院做了体检,体检出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针对自己的情况,小贾来到医院营养科就诊,医生根据小贾的情况对她制订了合理的体重管理方案。执行一段时间的合理营养方案及运动策略,小贾体重降下来了,尿酸降至正常范围,肝胆胰脾彩超未见明显异常现象。

17岁的秦浩睿采用合理饮食结合科学的运动,用4个月的时间减了30斤,之前因肥胖导致的黑棘皮症、激素水平高等问题都有了明显改善。时下,他坚持合理饮食结合锻炼,体重也没有出现反弹。

“我最近正想减肥呢,平时快走几步都气喘吁吁地,算了一下自己的BMI(计算体质指数),其实已经超标了,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减重才是正确的减肥方式。”在体育公园散步的牛先生表示,自己要响应国家号召在夏天来临之前完成减肥目标。

“为啥国家都在喊你管理体重?因为体重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朱坤博介绍道,超重、肥胖,不仅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温床”,还易引发骨关节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对于超重、肥胖的人来说,把体重降下来,不仅是为了让身材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对健康有莫大的好处。

降低“三高”风险。肥胖往往是由于饮食不节制,吃下太多高脂高能量食物所引起。过多脂肪、糖分在身体积累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而“三高”又是很多严重疾病的重要诱因。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严重肥胖者同正常人相比,仅高血压发生的概率就会由23%升至65%。如果超重的人出现了轻度的“三高”,把体重减下来,这些指标其实很容易就能恢复正常。

降低糖尿病风险。据估计约90%的Ⅱ型糖尿病由过度肥胖导致。为了满足异常的代谢需求,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容易紊乱,从而引发糖尿病。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血管动脉硬化,进而引起冠心病。相关数据显示,BMI每增加5个单位,患冠心病的风险就会增加27%,而且肥胖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大,长此以往会引发心脏功能衰竭。

降低脂肪肝风险。肝脏内脂肪堆积程度与体重成正比,重度肥胖者脂肪肝患病率高达61%—94%。但只要能够把体重降下来,脂肪肝就可能减轻甚至消除。

降低关节炎风险。超重会加重膝关节负担,使其受力不均,加大软骨边缘的摩擦力,长期如此,会导致关节变形,甚至是关节炎。

体重管理切忌踩“坑”

今年初,38岁的小王来到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检查显示,其BMI为32kg/m2属于肥胖,同时查出脂肪肝、空腹血糖异常和高血压。小王表示,自己身高175厘米,此前曾尝试过代餐、网红减肥药甚至极端节食的方式减肥,但体重一直反反复复。目前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2个多月的个性化干预,如今小王的体重已从原来的98公斤下降至83公斤,血糖血压也回归正常值。

“管住嘴、迈开腿,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陷入误区。”朱坤博说,有人认为,少吃就能减肥,于是过度节食,甚至戒掉晚餐。还有人偏信药物减肥,盲目使用减肥药。但事实上,从医学角度来看,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过度节食并不科学。长期不吃晚餐,不仅难以达到减肥目的,还可能导致早餐、午餐摄入的食物热量转化为脂肪,使体重增加。一旦恢复晚餐饮食,体重反弹速度极快。长期乱用减肥药,往往在减轻体重的同时,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朱坤博表示,在减重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减重方式可能导致减重效果不佳甚至损害健康,如果想要科学有效管理好体重,要远离以下误区:

不吃晚饭减肥效果好。有人觉得晚上不吃饭,身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能更快减肥。然而,长期不吃晚饭,身体会进入“饥饿模式”,代谢降低,反而不利于减肥。而且,第二天早上可能会因为太饿而吃得更多。根据相关研究,建议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建议在17点—19点进食,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

多出汗等于燃脂多。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并不直接代表脂肪燃烧。过度出汗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长时间蒸桑拿、裹保鲜膜减肥可能引发中暑,运动时保持舒适更重要。真正的脂肪燃烧需要通过有氧运动来提高心率,促进脂肪分解。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和时长,保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才是科学减肥的关键。

不吃主食能快速减肥。很多人觉得主食是长胖的元凶,于是干脆不吃主食。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如果长期不吃主食,身体就会缺乏能量,代谢也会变慢。而且,一旦恢复吃主食,体重很容易反弹。《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50%—60%。因此,人们可以选择全谷物、杂豆类如糙米、燕麦、黑米等粗粮作为主食,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既能提供持久的能量,又能增加饱腹感。

只吃蔬菜水果营养又减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只吃蔬菜水果,营养是不均衡的。蔬菜和水果的蛋白质含量较低,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长期这样吃,可能会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膳食中蛋白质供能比应占15%—20%,我们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像瘦肉、鱼虾、豆类、蛋类、奶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吃得越少瘦得越快。过度节食确实会在短期内让体重下降,但这种下降往往是以肌肉流失和基础代谢降低为代价的。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很容易反弹,甚至比之前更胖。科学的减重应该是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证营养均衡。推荐每日能量摄入降低500千卡—1000千卡。

使用减肥药或酵素能瘦。减肥药和酵素产品的长期使用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负担。此外,这些产品一旦停用,很多人的体重可能迅速反弹。因此,减肥应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来实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药物。

科学减重重在坚持

“体重管理可不是小事,它和咱们的健康紧紧绑在一块儿。太胖了,不光影响形象,还容易招来一堆慢性病,像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这些。”

“控制好体重,能大大降低生病的风险,让身体代谢更顺畅,耐力和灵活性都能提升,心情也会变好,生活质量那不得噌噌往上涨嘛。”

……

随着国家“体重管理年”的正式启动,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升,不少人开始关注自身体重数值,计算体质指数(BMI);追求健康饮食,“减脂餐”“营养轻食”愈受青睐;参加体育锻炼,“吃动平衡”成为一种生活新风尚。

“体重管理不仅是一场减肥热潮,更是一次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尽管减肥热潮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也应提醒大家,减肥应遵循科学方法。”朱坤博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结合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以实现长期的体重管理目标。

均衡饮食,是减重的关键。科学饮食是减重过程中重要一环。健康膳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健康膳食的原则是营养均衡,合理安排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等的摄入;少吃腌制品、烟熏食品、高盐高糖高脂食品、油炸食品,少饮酒,少喝含糖饮料。

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三餐定时定量,规律进餐,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点—19点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进餐时宜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适当改变进餐顺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减重方法,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适量运动,加速脂肪燃烧。运动是减重的另一大利器。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瑜伽、力量训练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燃烧。

充足睡眠,助力减重。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减重同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影响食欲和新陈代谢。确保每晚7小时—9小时的优质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减重效率。

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公斤—4公斤。

朱坤博说,体重管理需要细水长流、重在坚持,并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使更多人通过体重管理这个“小切口”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工程”注入源源动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