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19
张君蓉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打击电诈是一项迫切的民生工程。
从“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到临近我国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全部被铲除,再到《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实施,公安机关的一系列积极作为,展示了公安机关对电诈斩草除根的决心。然而,需要正视的是,反诈这场战争,需要的不仅是警方的重拳出击,更需要每个普通人点亮心中的防诈之灯。当我们学会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性,在利益关头守住底线,才能真正筑起守护财产的“防火墙”。
在采访过程中,反诈民警披露的犯罪链条令人咂舌:在刷单诈骗和炒股诈骗及虚拟货币诈骗中,诈骗分子都是先用小额返利建立信任,接着以“系统故障”“操作失误”“账户限额”等为由要求充值解锁或者线下送现金、送黄金等实现大额诈骗。去年年底开始,我市发生不少这样的案件。诈骗分子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侦查,更多采取线下手段,让受害人自己送现金到指定地点或者让他们把现金、贵重物品等经过包装通过货拉拉、网约车司机送到较远的指定地点完成诈骗。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民警发现线索进行劝阻时,不少受害人仍然执迷不悟不愿相信自己遭遇诈骗,被劝阻后还二次给诈骗分子送钱。这些受骗者几乎都有共同特征:渴望财富增值、缺乏金融常识、存在侥幸心理。正如一受害人所说:“我就是想多赚点零花钱,总不会那么倒霉吧?”这种“自我合理化”心理,恰恰是诈骗团伙最精准的攻击靶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旦在小额交易中获利,更易相信后续的高额回报承诺。薛某从7元到1200元的投入过程,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从“小额返利”到“大额转账”,诈骗分子就是通过“温水煮青蛙”,一步步掌握主动权,突破受害者心理防线,让其欲罢不能。
反诈民警告诉记者,诈骗的套路千万条,但“利用人性弱点+技术伪装”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只要一开始我们就守住底线,不贪小利、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凡事走正规途径,不给诈骗分子诈骗的机会,不和他们打交道,受骗的概率就要小得多。万一不幸遭遇诈骗,也要悬崖勒马赶紧报警,懂得及时止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亏得倾家荡产才追悔不已。
采访时,记者跟着反诈民警进小区宣传时,一大姐向民警咨询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炒虚拟货币挣钱的广告能不能相信。而这种诈骗,正是警方前不久通报的典型案例。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下,那些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陷阱依然闪烁。作为社会公民,我们既要掌握“反诈口诀”,也要保持对新兴骗局的敏感度,不掉进诈骗陷阱,也不当诈骗分子的帮凶。唯有技术防御与意识提升并重,才能在数字洪流中守住“钱袋子”。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