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14
记者 李宏伟
“学校的品格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通过培养守时、孝敬、关爱等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去年入学至今,我发现孩子接受系统品格教育后,更具有一种责任感,在交流中更愿倾听与包容,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这是运城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运师附小)学生家长薛先生对学校品格教育的评价。
运师附小每周开展的主题升旗活动成为特色“德育课”。 记者 陈方斌 摄
品格教育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注重道德情境的德育方式,把道德教育理想转化为落地的智慧,回归教育本真。
近年来,运师附小将品格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使孩子们成为道德成熟、富有责任感的人。在立德树人中缔造品格,在教学中涵养品格,在实践活动中锤炼品格,在校园环境中陶冶品格,助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并形成一体化的品格教育体系,运师附小“品格教育”已经成为我市基础教育一张亮丽的德育名片。
缔造品格——尊重成长规律
“倾听是一种尊重,一种休养,育人沟通必须认真听,用心听,耐心听。倾听对方释放的是鼓励和肯定、赞美和欣赏、理解和关爱。用倾听做催化剂,人际关系会更加精彩。”这是运师附小一年级一堂品格教育“倾听”品格的课堂展示。
为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推动品格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帮助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培养,近年来,运师附小推出品格教育德育工作方案,以培养学生在形成品格教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养成行为习惯,人人健康成长。实践中,该校在学生成长融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家校合育缔造品格。同时,创建品格教育课程体系,使品格教育成为学生核心能力素养提升的载体。通过品格教育在全校形成崇尚品格教育、追求品格成长、塑造品格养成的良好氛围。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品格的收获;播上品格的种子,就会得到成长的收获。”运师附小校长刘俊杰说。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校立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格成长规律,梳理出学生应具备的24个基本主题,划分为6个年级阶梯内容,即一年级培养倾听、专注、阅读、劳动的品格;二年级培养孝敬、自立、关爱、守时的品格;三年级培养自强、感恩、诚信、惜时的品格;四年级培养负责、坚持、合作、节俭的品格;五年级培养积累、勤奋、努力、行动的品格;六年级培养爱国、尊重、理想、挑战的品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将培养品格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分解到每一个月,每一周,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常态化,实现“无事不教育”“无时不教育”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品格教育“时时有、处处教、人人长”的氛围。
每一个新学期开学,该校积极布置品格教育的各项工作。第一周,班主任围绕品格主题开展一节班会将品格教育融入学生在校常规中,并与家长达成品格教育共识,共同遵守品格教育约定。与教研处相配合,把品格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第二周,围绕主题收集中华民族的传统故事,可以是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动物的故事,每个品格主题都用传统的经典作品、经典故事去告诉学生。第三周,开展讲故事、文创作品收集活动。第四周,学校3年级—6年级学生开展品格教育征文活动,内容围绕本年级两个品格主题,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及相关事例进行创作。
一个循环结束后,接下来,各年级循序进行第二个品格教育的课程。整个学期,品格教育贯穿其中,涵养学生品格,让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循序渐进、不断成长。
刘俊杰表示,通过品格教育实践,在运师附小形成了学生应该具备的24个品格主题的德育共识,确立了孩子们品格成长的目标,并通过学生主体的价值建构形成价值观、价值引导形成品格行为、价值自觉形成品格习惯。
锤炼品格——点滴厚植素养
“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给妈妈洗头,给爸爸按摩腰腿,帮家长干家务活,每一项活动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到孩子真正长大了。”谈起假期里学校开展的品格教育实践活动,运师附小学生家长刘凌赞不绝口。
每到节假日,运师附小积极围绕品格教育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假期里,学生们有的为父母做饭、有的为父母洗脚,有的为父母捶捶背,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一道道爱心饭菜,尽管生疏,体现的却是一颗颗感恩的孝心。有些学生走上大街小巷,向坚守岗位的劳动者们送上了问候,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关爱,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者的伟大。还有些学生进行节俭行动,一双双小手使废旧材料焕然一新,继续在家中发挥余热。这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心中种下一颗厉行节俭、崇尚节约的种子。有的学生成了家庭“采购员”;有的学生体验了美食的制作过程,煎炒烹炸煮,酸甜苦辣咸,他们制作出一道道美食,享受到了烹饪的乐趣,学生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品格教育实践中,该校积极倡导课堂主导特色化、行为习惯规范化、主题教育系列化、实践活动项目化、家校共育常态化,通过“五化”实践,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中,不怕出力流汗,勇于接受锻炼,都能主动对照品格教育的24个主题词,锤炼品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该校将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品格教育学习、品格教育游戏、品格少年评选,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同时,经常开展班级品格研讨会、品格故事分享会、举行国旗下的品格演讲,制作主题鲜明的品格板报,举办品格小达人评选活动,开展品格作品征集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品格教育,把24个品格融入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品格优良的人。
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领会和理解品格教育的内涵,并内化为成长的动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更加优秀的品格。
刘俊杰表示,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中国数千年教育的一个经验。小学阶段进行品格教育,有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通过浅显的道理、温和的讲解以及身边的故事,讲述品格的关键词,让孩子们领会理解品格关键词,并付诸实践行动,助力于孩子们成长。学校开展品格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美德的认知,并让孩子们不断收获这些优秀品格的滋养,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眼中有光、心中有责的好少年,为今后的幸福人生打好底色。
涵养品格——家校合力共育
“上下学我能遵守学校要求,规范行走。”“大课间,我能认真做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课堂上会倾听他人意见,积极思考。”这是运师附小学生每周成长清单的部分内容,也是该校为家长推出的《学生成长报告手册》,家长通过每周的报告手册,就能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习惯养成。
刘俊杰表示,孩子的品格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人,对孩子进行家庭品格教育是义不容辞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远胜教师。品格教育要做好,家校需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有一致的价值观,当家庭成为培养品格的“教室”,家长在品格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品格教育中,该校将品格教育纳入小学生成长报告手册内容之中,通过“一次”成长记录强固品格。班主任引导学生做好周记录、月反思、学期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同时也实现了“家校评一体化”,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品格发展,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和道德素养,树立学生身边的学习典型,发挥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该校通过家校结合,定期开展“品格小达人”评比活动,让家长参与活动。通过评比,把榜样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品格小达人”的队伍中去。
刘俊杰说,“品格小达人”是具备多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学生,思维模式更积极,心理状态也更健康,这样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校园教育生态,会更适宜孩子们成长,形成正向循环。
随着品格教育在该校的深入开展,同学们在不断地进步,从专注倾听到专注阅读,从端正吃饭姿势到餐餐光盘……同学们每天的进步成长都能带给老师不同的惊喜,同学们逐渐将养成良好品格作为行为自觉。
学生家长张珊告诉记者,学校通过课程渗透、实践活动将抽象的品格教育具象化,晨读培养惜时,劳动课锤炼勤奋,小组合作深化团队意识。她欣喜地发现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品格的形成,既能专注倾听师长教诲,也懂得了感恩。这种植根传统、面向未来的品格培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品格教育,塑造美好人生。通过教育实践,运师附小的品格教育已经形成了特色化、系列化的教育体系。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品格德育,让学生在小学完成6年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生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体系,真正形成影响一生的优良品格。同时,不断创新发展品格教育的内涵,让品格教育育人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共育‘花’开,点亮未来。”刘俊杰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