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党建联建 红色社区幸福满格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3-14

□记者 杜磊 陈怡霏 文/图

清晨,在盐湖区黄金水岸小区北侧的活动室内,居民段联弟和舞蹈队的好友们已经开始扇子舞的练习。

黄金水岸社区舞蹈队舞姿翩跹

“环境好,场地大,空调暖气都有,还给提供热水。”段阿姨连连称赞,“大家排好时间表,电吹管队周三,舞蹈队周四,一天到晚,活动不断。”

中午,社区食堂里已飘出浓郁饭香。下班的业主、放学的孩子、独居的老人……大家排队刷卡,在数十种菜品中挑选喜欢的口味。

傍晚,社区图书馆的角落、乒乓球桌前、宽敞干净的文化广场内,人们以各种活动拂去一天的疲惫,“充充电”“歇歇脚”,享受有质感的生活。

这只是居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市体量最大的社区之一,黄金水岸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引领作用,社区与物业进行党建联建,打造红色物业,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满足感,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联建 基层治理零距离

“红色物业让矛盾不出网格,办事效率翻倍。”据黄金水岸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国娟介绍,黄金水岸社区是纯住宅性质的社区,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与物业深度合作,以社区党支部为依托,交叉任职,结对包片,共同服务,每月召开党建联建会,整合区域资源,真正实现治理零距离。

去年5月投入使用的智能充电车棚就是在红色社区的推动下完成的。

“以前电动自行车数量多、管理难,停放在地下车库,还存在安全隐患。自从我们建成智能充电车棚后,地库里没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在管理方面更智能方便了。”黄金水岸绿源物管客服部经理王晓斌告诉记者,这背后离不开社区与物业的合作。“社区与物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经过充分调研与选址,最终智能充电车棚筹资建设完成,破解了居民停车与充电的双重难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宽敞的智能充电车棚长130米、宽5米,设计有双向停放区域,配备238个智能充电器,照明、监控、消防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满足600余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既方便安全,又美观大方,再也不愁没地方充电了。”说起新车棚,居民王阿姨笑呵呵地说。

凭借人性化的治理模式,这个上万人的社区,先后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文明社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山西省民主示范社区”“山西省清廉社区”等荣誉称号。

“目前,社区党总支下设两个社区党支部、8个网格党支部、83个楼栋党小组和103个党员中心户。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和物业从‘两家人’真正变成‘一家亲’,让问题解决得更彻底,居民更满意,发挥社区治理的最大效能。”王国娟说。

爱心驿站闲置衣服静候领用

服务暖心 居民生活有温度

还未到中午12点,黄金水岸社区食堂已涌进不少人。“饭菜味道不错,种类还很丰富。”“价格便宜,都是家常菜,我们天天过来吃。”居民潘亚妮和邻居提起社区食堂时赞不绝口。

得知社区食堂开业,业主淮吉鹏第一时间就来办卡,“食堂干净又卫生,省去上班族回家做饭的时间,费用还很合理,我们特别满意。”

社区食堂饭菜花样不断

两层小楼、200多平方米、80多个座位,平均每餐可接待200余人,社区食堂已成为暖心服务的鲜亮窗口。

“自去年11月开始运营以来,居民好评不断。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更换菜品,既让群众吃得舒心、放心,又让大家吃得满意、满足。”社区食堂负责人何娜说。

除食堂外,社区里的爱心驿站也是“服务有温度”理念的体现。

“之前我们了解到,社会上有一些有衣物需求的群体,于是我们建立了爱心驿站。大家把闲置不用的衣服、鞋子、小家电等陆续送来,让有需求的人随时领取。多年以来,领取的物件已逾万件,社会效果很好。”王国娟说。

正是这样有温度的服务让居民将社区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社区服务非常耐心细致,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服务,帮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暖心。”居民张爱玲说。

暖心仍在继续……王国娟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社区的登记车辆和流动车辆较多,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凸显。“下一步,我们将把车辆管理系统细化,对外来车辆和内部车辆进行更科学的管理,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文化引领 精神需求有归宿

一间开在小区里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

上午9时,在河东书房·黄金水岸馆内,居民曹建国沉浸书法练习,旁边的大妈捧着一本书静静阅读,文化氛围格外浓厚。

这家全年开放的图书馆,占地约400平方米,藏书8000余册,包括阅览区、书画区、分享区等,从2020年开放至今,每年都有5000多人前来借阅……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被看见和被满足。

“在河东书房,我们每周会开设书法课、科普课等,去年就举办了76场活动,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居民反馈非常好。”王国娟告诉记者。

河东书房文化氛围浓厚

位于河东书房对面的是社区的宣传文化室。400平方米宽敞的空间、四季恒定的温度、全天供应的水电……这里早已成为16支社团日常排练的场所。“只有让群众有地儿去,才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圈’,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王国娟告诉记者,多年来,社区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居民自发排练的各种节目不仅让社区生活多姿多彩,更屡次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

“未来,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以文化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和谐文明幸福社区,努力让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将幸福生活送进千家万户。”王国娟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