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12
张君蓉
这场购房纠纷的化解,恰似一部基层治理的“微缩电影”。当十余名购房者带着满腹怨气涌入永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遭遇将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从“中心吹哨”的快速响应,到“多元调解”的专业协同;从情理交融的柔性疏导,到司法确认的刚性保障,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节奏。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调解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个案的解决,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革新。它打破了传统维稳思维中“息事宁人”的简单逻辑,转而构建起“前端预防—中期化解—末端治理”的调解闭环。在永济市,每个村(社区)都配有法律顾问,每场纠纷调解都有法律专业人士全程指导,这种将法治基因植入基层土壤的做法,正在悄然改变民众的维权习惯。
在采访中,调解员李会民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调解的不是矛盾,而是人心。”当年逾古稀的老人颤巍巍地在赡养调解协议上按下指印,当拿到补偿款的农民工兄弟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纠纷的化解,更是法治信仰的培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或许才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核心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永济市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筑牢法治的“钢骨架”,更要注入人文的“软实力”。当调解室里的方言调解与法庭上的专业审判形成合力,当“找部门”转变为“找中心”成为共识,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蒲坂大地上悄然生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