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十余户购房纠纷快速化解——从访调对接看永济探索构建“大调解”格局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12

记者 张君蓉 南 辽

“大家同意这个解决办法吗?”

各方当事人纷纷翻看着手里的调解协议。

窗外春寒料峭,永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二楼的永济市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永济市访调委”)办公室内却因十几户购房者的焦虑而充斥着紧张气息。永济市访调委和该市人民法院伍姓湖法庭再次联动,逐户核对每个购房者的案件信息。

经过十多天的沟通,11件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经过引导在这里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并在伍姓湖法庭(永济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事务中心)的指导参与下完成司法确认。几年来萦绕在当事人心头的愁云终于消散。

“吵了四年、闹了四年,我终于可以要回自己的血汗钱!”家住永济市张营镇的冯先生哽咽着说道,嘴角微微上扬。

矛盾激化与“第一道防线”

时针拨回2025年1月24日(甲辰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永济市政府门前,十多名购房者裹着厚棉袄,手中紧攥的购房合同在寒风中簌簌作响。“我们交首付三年了,房子到现在还没影!”

聚集的人群很快引起了巡逻民警和永济市信访局关注。“大家先冷静下来,我们支持大家维权,也会帮助大家维权。大家先到屋内暖暖身子。”民警和信访局有关负责人的安抚,让这场剑拔弩张的对峙出现了转机。

随后,一行人被带到了永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大楼,这处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灰色建筑,此刻正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枢纽——这里是永济市“1+8+N”基层治理体系的神经中枢,各项机制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人社、住建、法院、公安的常驻窗口实时响应,3间议事室见证着跨部门联席会议的密集召开,就连三楼的法庭都提前开启了“倾听模式”。

2019年,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永济市一老旧小区实施棚户区拆迁改造项目。项目除了安置老旧小区的原住户,还对外预售了部分房屋。2020年至2021年之间,冯先生等人与该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向开发商交付了十几万元至二十几万元不等的购房首付款,期待能在县城落个家。后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市场行情变化以及资金短缺等多种原因,合同约定的交房时间到期后,开发商仅建造了部分楼盘,他们十几户买的房子还没有开始建,成了“空中楼阁”。几年来,他们往返奔波,多次与开发商沟通无果后,这才趁着春节回家过年的时机聚在一起讨要说法。

了解事情原委后,永济市信访局摁下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按键,向永济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吹哨,各部门派出所涉业务负责人进行对接。

这是永济市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2024年,永济市委政法委“立足政法职能、聚焦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健全“1+8+N”服务机制,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平台,整合信访接处中心、综治信息指挥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诉调对接事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行政复议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八个模块,拓展了人民调解协会、见义勇为协会等N个功能,着力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工作模式,既相对独立又对接融合,最大限度让群众在反映诉求、解决纠纷时从“找部门”向“找中心”、“找科室”向“找窗口”、“找多人”向“找一人”转变。

“在大厅一进门正前方,我们设立了综合接待窗口和信访接待窗口,可以根据来访群众诉求,实现事务分流。中心一楼目前保留了人社、住建、法院、公安等4个常驻窗口,设立3间议事室,确保群众日常性事务来了就能马上办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也设在一楼,主要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指导。二楼人民调解协会涵盖了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品牌调解,还设有专门的访调委。中心三楼是永济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事务中心,这里配备了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等人员,司法确认、速裁快审、诉调对接等在这里都可以直接实现,真正‘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信访局全部入驻中心,方便接访后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处理问题。改革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制定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制度,保障各种事务的处理马上能够对接到部门所涉事务的相关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永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任瑞详细介绍了中心改革后的功能变化,“这次矛盾纠纷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调解处理,主要就得益于各个环节的快速对接和高效运转。”

“矛盾终点站”和“化解起点站”

“大家请坐,先喝杯热水。”永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大厅里,工作人员递上热水。“我们一定会帮大家找到解决办法,大家也要配合我们一步步来。”信访局的干部先是安抚大家的情绪。

与此同时,中心二楼永济市信访局一场紧急会议正在召开。

“必须当天给出解决方案!”

“马上和住建局联系,请他们详细介绍一下项目目前的情况。”

“老李,你们访调委马上介入!”

“诉调对接中心那边也要及时通气,法律指导和前期的对接必须同步跟进!”

会议室里,各方分工明确。这条高效处置链的起点,正是永济市独创的“1+8+N”服务机制。

“各位,我是李会民,咱们市访调对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会长。”面对购房者,58岁的李会民笑容里透着亲和力,这位当过多年乡镇干部的“老调解员”用方言打开调解的大门:“咱不急着骂开发商,先理清楚合同里写的交房时间、违约责任……”

“李会长,我合同上写的是2021年5月交房,到现在连地基都没打!”冯先生情绪激动。

“我理解你们的急,但法律讲究证据。” 这位有着3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调解员深谙“情理法”的平衡术。他先用方言拉近距离,待众人情绪平复后,掏出随身携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逐条解读:“开发商违约确实要担责,但你们堵门闹事反而可能错过最佳维权期。”“我刚了解到,前不久,法院从开发商那执行回300万元,但是因为你们没有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寻求解决办法,执行回的这些钱款就要先给到其他起诉人。”

“法院为啥不先解决我们的问题呀?我们的时间拖得更久啊!”人群里有人质疑。

“你们没有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呀,法院现在还不知道你们的事情哩。所以说,闹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现在也不晚,你们说是不是?”达成共识后,李会民开始一个个了解情况,问明白大家各自的诉求后,给出了两个初步的解决方案。“要房子的继续履行合同,通过置换解决;要退钱的,也要适当做出一定的让步。”

随后,李会民又打电话叫来了开发商,大家坐在一起有商有量各个解决。

一连几天,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协商,4户购房者同意置换新房,约定今年5月份交房。11户表示不要置换,就要退房。还有一户,考虑再三后,坚持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大家通过哪种方案解决问题,只要依法维权,我们都支持。”李会民解释说,“马上过年了,你们安心过年,年后根据大家的诉求,我们把调解协议写好,你们把自己的购房合同、付款凭证等材料都拿全,我们签协议。”

就这样,十几户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有了“钢印”

2月5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李会民带着一张入驻中心联系卡及信访案件卷宗来到伍姓湖法庭,诉说多天来接访购房者的艰辛经过。伍姓湖法庭意识到问题处理的急迫性、稳定性要求,随即启用“法庭+”联动解纷方式。“因为当事人要申请司法确认,文书和裁定都必须谨慎、完全符合法律程序和文本格式。从现在开始,我们联动解决纠纷调解。”伍姓湖法庭庭长语气坚定。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伍姓湖法庭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一干人,开始了加班加点,联动住建、信访部门会商了解该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购房者的诉求以及开发商的履约能力等纠纷的起因、症结,并反复磋商解决方案。对接单位多次多人采取背靠背、面对面方式倾听诉求,征求意见,梳理归纳焦点,法律适用分析研判,最终达成双方均同意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并由开发商返还购房款的调解协议。

一周后,11份调解协议在永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签署。伍姓湖法庭启用司法确认程序,当天当场完成立案、文书审核并送达到双方当事人。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赋予调解协议以法律效力及强制执行力,强有力地保护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这份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和判决书一样有法律效力!”案件承办法官向购房者解释。

“真能管用?”购房者刘先生半信半疑。

“放心!如果开发商不执行,你们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