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3-05
春日大地生机勃发,我市的大棚菌类培育正酣。
在垣曲县长直乡源峪村的木耳种植基地,村民们分工协作,搬运菌棒、堆菌包的身影忙碌不停,技术员穿梭其间耐心指导:“每行固定8个菌包,开口朝下摆放,才能保证出菌均匀。”今年是该村首次尝试发展木耳产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晓飞承包了14个大棚,种植12万袋菌棒。他信心十足地算起经济账:“每个大棚能收好几茬,预计干木耳年产量超1000斤,收入约3万元。效益好的话,明年就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干!”村民宋争社一边麻利地码放菌包,一边感慨:“一天挣80元,家门口干活还能顾家,这日子有奔头!”
与此同时,河津市樊村镇李家庄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白胖菌柄顶着黄褐色菌盖破土而出。作为“菌中之王”,羊肚菌对温度、湿度等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但在“智慧农业”加持下,技术员吴小强通过手机实时监测大棚数据:“温度、湿度、光照率一目了然,再不用挨个棚跑了!”基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牵头提供菌种、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实现“租金+薪金”双增收。眼下正值羊肚菌生长关键期,吴小强盯着手机上的环境参数精准调控:“再过3周就能采收,亩产预计1000斤,市场价每斤80元左右,效益可比传统作物高多了!”
两地的发展路径虽各有特色,却共同勾勒出我市菌类产业的振兴图景——木耳与羊肚菌“错峰”生长,智慧化管理提升品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凝聚合力,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机。在垣曲,废弃木料、秸秆制成菌棒,生态循环利用;在河津,手机联网大棚的“科技范儿”让传统农业更精准高效。在政府搭台、技术护航、群众参与的多重助力下,一朵朵“小菌伞”撑起增收“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春光正好,菌香满棚。运城大地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破土而出的菌菇互相映衬,绘就了一幅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