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儿童骑竹马

来源:解放日报时间:2025-02-24

□许可

骑竹马,即在两腿中间夹着一根竹竿模仿骑马的传统游戏。典籍中有关骑竹马的最早记载,大约出自《后汉书·郭伋传》。郭伋为官清正,受百姓爱戴。有一次,他来到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一带),“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从汉至唐,骑竹马的大多是儿童,场面多童趣盎然、轻松欢快。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中就曾发现有一幅描绘儿童骑竹马的砖画。唐朝时,许多诗文中也都留下了“竹马”的痕迹,如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和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等。

骑竹马的道具,最早就是一根竹竿。宋元以后,骑竹马游戏日益戏剧化。元杂剧剧本中,常见到“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语,竹马已经作为戏剧表演道具登上舞台。之后,竹马逐渐又简化为马鞭,成为传统戏剧中重要的道具。明清之际,南方开始出现民间歌舞“竹马灯”,又称“跑马灯”。农民在年节期间组成灯队,队伍中的舞者身挂竹子编扎、外裱纸糊的马形,载歌载舞,走街串巷。

竹马游戏之所以在古代持久流行,除了道具简单外,还跟古代贵族车马制度有关。儿童模仿骑大马的同时,还会以车形玩具模仿乘车。比如,古书中经常与竹马相提并论的,就是“鸠车”。如晋人杜夷曾说:“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 (《解放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