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用非遗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14

张学炬

今年春节是“非遗版”春节的第一年,在春节里,教育系统为孩子们布置了各种和非遗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非遗春节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我们知道,非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中国风、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因此,教育的核心任务要以立德树人为本,善用非遗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时下,非遗进校园是不少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抓手,在开阔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看育人效果并不显著,还需要提升和改进。

深挖非遗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因此,学校应深挖非遗蕴含的教育因子,做好引进什么、如何引进、怎样运用等设计,使之成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和手段。

做好非遗的普惠普及,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感受其魅力并学习、传承。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这为非遗进校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必要的遵循。学校要成立非遗课程开发团队,选准非遗与课程的融合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提高育人实效。

为非遗进行数字化赋能,提高其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保护和传播成为趋势。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故事、照片、虚拟现实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感受非遗的魅力。

对于非遗这一重要育人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学校要因地制宜引入,挖掘好、提炼好是前提,融合好是关键,用心用情设计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新时代、满足新发展、适应新形势,进而让学生透过非遗这扇窗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做一名中国人的底气。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