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12
张汉青
山河为卷,改革为笔。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瞄准文化传承创新,激发生机活力。会议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注重活化利用,擦亮国宝第一市金字招牌,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这为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瞄准文化传承创新,打造运城独特名片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文化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一个成功的文旅IP,必须能够深刻反映当地文化的精髓、地域特色与历史底蕴,同时又能与当代游客的审美偏好、情感需求相契合。要立足运城实际,瞄准文化传承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擦亮国宝第一市金字招牌,讲好运城故事,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多数景点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关帝祖庙、鹳雀楼、普救寺等。要坚持保护第一、注重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时代价值,梳理运城历史文脉,以开放思维、市场思维完善顶层设计,积极与国内一流策划团队展开合作,对全市文物资源进行整体性、专业性策划设计,切实将小而散的文物保护单位有机串联、连点成线,推出“文物考古游”系列研学旅游、体验旅游和精品旅游路线,推出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包”“景点群”和“线路套餐”,利用节日活动、沉浸式演出、影视作品、文创产品、非遗展出、VR体验等方式,真正把文物的内涵展示出来,让文物“活”起来,融入旅游之中,成为运城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码。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
服务品质决定着旅游消费的市场活力。要在提升文旅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激活旅游市场,拉动文旅消费。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打造龙头景区,对现有旅游景区进行开发升级,创建“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五老峰”等5A级旅游景区;其次,要建设大型文体场馆,承接大型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电子赛事、艺术展出等;再次,要整治改善景区环境,开展游客服务设施提升工程,配套建设旅游厕所,增建旅游标识牌及导览系统。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建设供给。首先要围绕旅游景区、旅游特色小镇等重要节点,完善机场、高铁站、客运中心等交通网建设,增加旅游专线线路,满足游客的出行要求;其次要不断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停车场等各类交通配套设施;再次要依托信息技术新优势构建景区管理智慧化、交通调度网络化、游客服务智能化旅游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高效的出游预警运行机制,切实提升旅游交通的舒适性、便捷性。三是优化住宿供给,提升旅游餐饮品质。持续引进高端品牌酒店,持续打造精品旅游民宿,丰富乡村旅游住宿供给。支持运城本地特色旅游民宿通过品牌打造、连锁经营等方式做优做精,积极推动酒店民宿集聚区建设,提升旅游住宿水平,实现运城全域各等级旅游酒店民宿全覆盖。除此之外,还要持续打造本地特色餐饮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购得称心、娱得开心。
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现在文旅消费趋势发生变化,旅游人群也更加年轻化,发展文旅产业要在自然、人文风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玩法,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态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年轻一代文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要大力发展旅游演艺。现在演唱会、音乐节、电竞赛事越来越成为旅游的流量密码,要加快大型文体场馆建设,邀请知名艺人、歌手来运演出,吸引年轻人光顾;要抓住“自驾旅游”与“乡村旅游”两头热的机遇,完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服务体系,带动沿线乡镇抱团取暖,打造推出自驾车营地和精品线路,串联起景区游、康养游、乡村游、度假游等多种旅游方式;依托传统产业,立足运城特色经济产业,引导产、学、研、游有机结合,全方位延伸工业旅游产业链,开发“工业+旅游”新型旅游业态,推动地方特色经济产业成为运城人文旅游新地标;依托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博物馆、非遗等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研学”,开展“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研学实践活动;利用好运城丰富的康养资源,充分利用中条山、历山、汾河、盐湖、伍姓湖等自然资源,加快发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温泉疗养等产业,发展老年旅游,提升老年旅游产品和服务;充分挖掘和利用运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以永济五老峰、芮城圣天湖、绛北大峡谷、南山运动公园等为依托,建设户外体育运动旅游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旅游,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深化文旅科技融合,创新文旅消费载体
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在文化旅游场景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深入,文旅进入以跨界融合为主要趋势的4.0时代,采用创新技术与文旅业态融合的项目逐渐走进游客视野,并成为区域流量爆点。要深化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以大数据管理旅游市场。完善运城智慧旅游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治理,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提升运城文旅综合监测、研判、管理、应急处置等能力;二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承,数字技术激发文化创新。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资源开发,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人们通过现代科技了解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提升文旅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数字式、沉浸式、互动式展览是现代博物馆业发展的大势所趋。2022年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打造永乐宫服饰图案、永乐宫三清殿东西山墙壁画等沉浸式体验空间,以数字修复让永乐宫壁画重焕光彩。运城博物馆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将AR、MR技术运用于运城博物馆文物还原,让游客以三维立体的形式了解文物,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建立线上博物馆,开展文物云展览,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展示中国形象和运城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三是以新产品新业态新玩法,激发新型文旅消费潜力。基于当下流行消费趋势,招商引入文旅企业、科技企业、品牌宣传等机构,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进行文商旅组合的创新实践,在丰富和完善景区传统功能的基础上,用文化科技艺术结合的方式,引入主题游乐、时尚文创、科技研学、特色美食、嗨玩夜场、主题活动等元素,开发数字光影秀、大型沉浸式表演、VR文旅元宇宙项目,打造运城独特的IP和城市地标,打造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旅文综合体,借助新业态、新产品、新IP、新玩法等“破圈”“出圈”,实现文旅和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