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12
□记者 王捷 文图
在运城市各主要景区、街区,著名书法家原旭东的作品不经意间就会跃入眼帘,那种遒劲、敦厚与大气象,令人眼前一亮。
近日,原旭东新作《姚奠中论书》由荣宝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著作是原旭东潜心研究其恩师——国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书学思想的又一结晶。
2月5日,原旭东先生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新书的编撰过程、恩师姚奠中先生对他在学艺立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近年间他在书艺上的探索与修为。
书以载道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原旭东,是国学大家姚奠中先生的关门弟子,深受姚先生的教诲和影响。
姚奠中先生在国学、教育、书法等领域均建树颇丰,曾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篆、隶、楷、行、草五体皆通,在书法界堪称泰斗。他对国学和书法的研究,蕴含着重要的智慧与卓越成就。
多年来,为了让恩师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传承下去,原旭东整理出版过《姚奠中百岁华诞文集》《姚奠中诗歌书法赏析》《姚奠中楹联书法赏析》等著作。
姚先生始终强调书法是文化的载体,并曾提出,书法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怡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先生不仅传授我书法技艺,更教导我如何做人。”原旭东说,恩师常教导他,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也因此他一直在思考,要把恩师有关书法的论述汇总成册,“先生对书法的见解可以说是真知灼见、一语中的,我希望他的书学思想能够给社会更多启发,让更多人受益。”
3年前,原旭东开始着手准备此事。他翻阅了大量书籍、观看了大量恩师的纪录片及他人撰写的有关回忆文章,从中摘录姚先生的书法论述。尽管都是语录式的,并不长,但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欣赏,原旭东还特意收录了恩师的书法代表作,与理论相配合。
原本,这本书已经由山西一家出版社进行编排。一位在外发展的朋友看到初稿后感叹这本书分量很重,问他为何不将书交由国家级的大社或更为专业的书画出版社出版。在朋友的鼓励下,原旭东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书稿投寄给国家权威书画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进行申报。
本来心怀忐忑的他没想到,仅仅经过一个多月,该书就顺利通过批复。出版社的责编老师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更是让他感动敬佩。“他们编校得特别细致,每次都将书稿整本打印标注好修改的部分再邮寄给我,如此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原旭东说。
2024年12月,经过仔细打磨、数易其稿,《姚奠中论书》一书最终以最完美的面貌付梓问世。
望山而行
无疑,搜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原旭东不仅阐述了姚奠中先生在书法创作上的独特见解,还深入挖掘了其书法背后为人处世的根本和深厚的国学根基。
这也让原旭东对恩师的书法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指导他在社会实践和艺术创作中不断消化、深化、升华。
2009年,姚先生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应主办方邀请,姚先生用钢笔写了一段感言,原旭东特意将原文收入《姚奠中论书》中。
“先生在感言中提到‘名为实宾’,名声是身外之物,他倡导要把书法写好,对书坛起到引领作用,也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作用。”原旭东说,恩师的教诲他一直铭记在心,“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是个人修为提升、历练的过程,也许在某一个阶段有一点小成绩,但姚奠中先生始终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姚先生在山西也写了很多匾额,他那百炼成钢、海纳百川的气象,我们还远远达不到,写得越多我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他说,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于运城广大群众而言,原旭东的字迹并不陌生。他曾题写多个运城文化地标性名称,如“盬街”“河东池盐博物馆”“天鹅池”“运城盐湖湿地公园”“鼎鑫华府”,以及我市倾力打造的民族交响乐《关公颂》《龙门颂》《黄河颂》题字等。
尽管接到这些任务时也有压力,但每次创作对原旭东而言更是一个不断摸索、学习研究的过程。在大众平台、公共建筑上创作,他都会结合周围环境和实际,与文字内涵相呼应,力求字迹更大众化,有更加饱满的气象。
创作“天鹅池”巨型石标时,原旭东就多次实地走访,观察天鹅的体态、人来人往等各种情境,脑海里忽然联想到绍兴兰亭“鹅池”的“鹅”字,从而突出天鹅的美丽优雅,融入他对“鹅”的意会与理解。
学而不厌
“书法首先保证不能有失误,准确、大方、美观是给公众传播的基本方向与定位。书法虽然是个性艺术,但要尽可能找到共性,符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就是大众审美。”原旭东说,写字要下功夫,这就需要每天都练习,再提升。
之所以有如此魄力与底气,离不开姚奠中先生对他的勉励与教诲。姚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文化素养,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追求艺术真谛,这也让原旭东受益匪浅。
“我常常想起10多年前姚先生问我:‘找你写字的人多吗?’我说:‘有。’他告诉我,过去老先生们写字,都有‘传之名山’之念,写的字不能有毛病、不能有错字,一遍不行就写两遍、三遍……直到写好。还要考虑到受众面,在创作中进行抉择。”原旭东说。
也因此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看到别人提笔挥就的好字,他暗自揣摩——眼睛看到好作品,自己的手却跟不上,“我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不断进步,尽全力把字写好”。
回忆起跟随姚奠中学习的点滴,原旭东满是感恩:“姚先生曾给我写过一幅字‘学而不厌’,书法往往是越学越有奥妙、奇趣无穷,很多老艺术家总说自己六七十岁才会写字,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先生的墨宝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让我从来没有觉得厌烦写字。”
直到现在,原旭东每天都还坚持练字,早上6时起来练习一个小时,晚上8时至9时练习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创作书法30多年,从起初的一种爱好,到如今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书法让原旭东不断丰盈着自身。“写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提高,还有文化的滋养,能不断丰富内心。”他说。
一以贯之
在《姚奠中论书》中,原旭东分享了40余条姚奠中先生的书法心得,时间跨度达70余年,并进行了多角度解读。
而让他感慨的是,他发现姚先生对于书道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以贯之”。“姚先生在20多岁时就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年轻到百岁,姚先生一直坚定地‘守正创新’,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姚奠中先生在谈论书品与人品时表示:“一个人的书法是与这个人的人品紧密相连的。我始终认为,做人要做正,书法也是,‘不正自入,不能变出’。”为此,原旭东配以姚先生的书法“作字如做人,亦恶带奴貌”,让读者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姚奠中先生经过柳州柳侯祠时,曾创作了一首诗:“迁客何妨去柳州,好山好水足相酬。牛刀小试终堪慰,民到于今说柳侯。”姚先生经常把这首诗赠送给学生、公务人员等朋友,原旭东也不例外。他特意将这首诗收录于书中,“姚先生告诫我们,无论在哪里、什么岗位,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贡献”。
姚先生还创作过一副对联:“凤伴条山千古秀;心融鹾海一湖春。”也收录在书中,“这副对联可以说反映了运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七彩盐湖的描写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原旭东说。
而姚先生书法论述的理论高度,在原旭东看来,是对书法“六要六不要”的概括:“作字要写不要画,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做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
“这可以说是对300多年前傅山先生提出的‘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补充和当代书学的贡献。”原旭东说,姚先生的一贯主张,要注重汉字内在的态、势,汉字本身的内涵。
书中收录的经典语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宝贵的经验,使得《姚奠中论书》对于书法爱好者和国学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指南。这本书是对姚奠中先生书学思想的一次重要梳理总结,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原旭东所言:“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认识姚奠中先生的书学思想,从这本书中获益。”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