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探寻写作与现实的交融

——读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12

□王振川 

王西兰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他在微信里的推荐文字是: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非常好,对运城的作者们更有意义。我们大多数作者写散文写记事,就是事件的平实记录。看看这本书,应该有所憬悟。这本书也是“记事”,真实而繁琐,但读者不会感到繁琐,而是津津有味。原因无他,就是她的艺术描写,就是她记事的文学性。对比我们的散文和纪实,差距就是这个文学性。这是作家和非作家的区别。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作家,就得过“文学性”这一关。

接到信息后,我在作协群倡议大家找书来读,认真学习,自己也从网上订购了一本。

这本书讲述一位文科博士出身的大学副教授,到西安碑林区挂职做文旅局副局长。在建设区图书馆的过程中,她坚持图书馆理想和办事原则,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图书馆编制了优质书目。开馆之前,她兴冲冲写了几万字的长文,在一家公众号上登出,引起了读者的热捧,但也引发了相关部门的不满。当时正值世界读书日,碰巧被央视一报道引发了更大的关注,原有的小小危机也顺利解除。

图书馆开馆后不久,挂职期即将结束,她又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她积极应对,最终妥善解决了问题。

王老师推荐此书,是因其文学性强,值得中青年作家学习。作者离开校园,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属于全心全意地来体验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能身心俱到,自然也能做到“笔到文到”。

她观察种种细节,不同人的穿着打扮,言行特点及其变化,同时她也观察自己的内心,被人重视就心中暗爽,被人忽视就轻微不满。观察之后,她就合理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把人生当成是一种修行。

这样的写法,我比较喜欢。

她到新环境,一方面是为体验不同的生活,一方面也试图做些实事。改善图书馆设计尚可,但编制书目这一行为却触碰到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不愿公开谈论的问题。

作者有文化素质文化情怀,坚持一下原则原本没有什么,但她把这个写出来并在公众号上发表,一下子就惹出事来。这哪儿行?

这书的看点就在这里,无意中挑破一个脓包,还是个有普遍意义的脓包。事情翻转得也巧,本来危机四伏,但到处找好题材的央视记者偏巧就看见并看中了。

这本书热销,离不开其巧妙的写法,虽触碰到一些敏感的事,但尺度把握得好,处处都不过分。而且正如王老师所说,文学性描写恰到好处。有些地方很幽默,如书商打电话肉麻吹捧的情节,作者的反应则是说她发现新的“写作素材”了,让人读来十分有趣。

我很喜欢图书馆,对诚心建图书馆的人十分尊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为青藏高原捐书,第一次被退单仍坚持再寄,直到对方收到为止。寄到不算,她后来还亲自前往高原查看。这份坚持和爱心令人尊敬。

与朋友交流时,我们有共感。一本好书:首先是要写得好;其次是得碰到某些热点,能受读者追捧;第三是要符合某种时代精神或时代要求。三者俱全,不好都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