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2-28
郭云良
古虞大地,苹果之乡,这里处处传颂着农民企业家张安康创业致富为百姓的段段佳话。
20世纪90年代,平陆县苹果种植面积曾一度达到20000亩,庞大的苹果市场孕育出一批苹果销售商。平陆县跃飞果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安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毅然选择了苹果销售行业。农民出身的他深知果农的难处,凭借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代办商不愿意收购的“小苹果”上发现了商机。
走进宽大的厂房,到处堆放着装着“小苹果”的转运箱。撕膜、套袋、贴标、装箱,村民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作为一个晋南人,颜色鲜艳、包装精美的大苹果我并不稀罕,却对这里的小苹果产生了兴趣。一问才知道,张安康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70以上的大苹果是装进礼盒的高端商品果,而小苹果才是放在百姓果盘的大众消费品,个头小、口味不差,数量大、价格便宜。他从这里打开了突破口,历尽千辛万苦走南闯北,在国内外一步步拓宽市场,为果农增收打开了销路,为村民致富找到了门路。
听着市作协副主席卢运锋和张安康的热情交谈,我不时地走到旁边问问看看……午饭间,又巧遇了衣着朴素、言语随和的张安康,我说想看一看他在镇政府的汇报材料,不料他却笑着说:“没有,我就是当场随便说的”。很意外,这个讲话不留底稿的董事长,给我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短头发,一身黑,拿着铁锹到处跑……”这是村民口中的张安康,看起来“不太讲究”是他的一贯作风。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庄稼户,20多年来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原则,处处为乡亲着想,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
68岁的李大妈去年来到公司给苹果撕膜袋,两个月挣了6000元,这对她来说,做梦都不敢想。她紧紧拉着张安康的手,感动的话儿说了一遍又一遍……
“我在这儿负责贴标、装箱,一天能挣七八十块。”另一名村民杨秀娟高兴地说,“这里干活是计件制,农闲时就来这里上班,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来到跃飞公司,一批又一批乡亲们踏上了致富之路,同时,成千上万的苹果种植户也富了起来。
邱泽民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种苹果的农户,每年苹果成熟后,大量的小果子堆在了地头,令他伤透了脑筋。自从靠上了跃飞,苹果分批次出口、进商超、送果汁厂,最后一个果子都不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张总就是我们的‘富星’。”
……
张安康究竟有何能耐,能受到乡亲们如此拥戴呢?
面对送苹果的果农,张安康对验收工作人员说:“拉来了就收。”而对于装箱的工作人员,他则严格要求:“不合格就不能出厂。”
一手果农,一手果商,收苹果让利于果农,卖苹果诚实守信,张安康就是这样做的。
一句话,“一起富,才是富”,这是致富带头人张安康的财富观。他视乡情如亲情,对商人似亲人,宁可少取利润,也不能亏欠他人,他的经商之道,着实令人敬佩。
50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从这里出厂的苹果3万多吨,一天的流水就几十万元。然而张安康的“家”,就是跃飞公司大门口一处彩钢瓦搭建的简易房。这个“家”不只是家,是仓库还是办公室,简陋而杂乱,给人的印象就是主人的不拘小节,然而他却说:“我对住的地方不讲究,能住就行。”
一辆用了多年的小电摩和一辆N手的小轿车,就是这位董事长的座驾,别人看到都难为情,他却满不在乎,“我对交通工具要求不高,能开就行”。
两个行,“能住就行”“能开就行”,就是张安康的房车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敢相信,然而这却是真的。
每年出口小苹果3万多吨,就业人员每人年收入3万多元,为果农增收3000多万元。
三个“万”,是农民企业家张安康的成绩单。他艰苦创业,不求回报,最大限度给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一句话,两个行,三个“万”,这就是对脱贫致富优秀代表张安康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