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另辟蹊径陈木匠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2-18

□王秀峰

20世纪60年代,在晋南的农村,有手艺的人非常吃得开,挣的是现金票子,吃着四个小碟菜,干的活属于技术工种,走路都抬头挺胸的。木匠、瓦匠、铁匠这群人很风光,虽是下苦力的,但在农村好找媳妇。东家盘个灶头、土炕;西家打副箱子、桌椅板凳;张三准备盖房打一些铁钉;李四房屋搜搂(农村揭瓦晒椽的房屋修缮)……都是这些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传说匠人为百家有福报,好多家里为了讨吉利,会让孩子认匠人做干爹,送一身衣服和一条烟或一瓶酒就行。

在猗顿故里,就有这么一个自学成才的木匠。陈家老二瞧着铁匠要抡大锤太苦,瓦匠搅泥土太脏,木匠虽说累但干净,锯板材、推推刨虽说一身臭汗,感觉比铁匠、瓦匠要好些。他拿定主意后,想到拜师还要花钱,于是乎自己购置了一些斧、锤、推刨、凿子、锯等工具,用一些地里遗弃的木料、略粗一点的树枝、旧的板材练习基本功,在家里无师自通地捣鼓着。没想到半年功夫,就有像样的桌椅板凳问世了。

陈老二有绝招。上门服务价钱低,饭能吃饱就行,所以经常能揽一些木匠活。那个年代,家具不讲究,椅子能靠,凳子能坐,桌子上能摆碗筷就行。慢慢地,陈老二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

做的多,但不精。东家不讲究,陈老二也没见过教,只求使用,成品多了,次品也就多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家具的要求,桌子方正,四条腿垂直于地面;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四条腿是轻度外撇;凳子面或方或圆,但四条凳腿是要垂直的。陈老二独辟蹊径,把桌子腿做成外撇的,椅子做成四条腿垂直于地面,板凳四条腿高低不一,坐上摇晃。所有的家具由于光用胶粘,不会加楔,用久了吱嘎吱嘎发响声,村里好事之人就给陈老二编了个顺口溜:“稍息的桌子、立正的椅子、原地踏步的凳子、集体唱歌的家什。”而且他做的所有家具都比别人的矮两公分,可桌、椅、凳子都矮了,坐上去吃饭、喝茶也感觉不到别扭。陈老二戏称这是配套产品。

究其原因,陈老二犯了大忌。俗话说“长木匠,短铁匠”,木匠活越干只能越短,只有留长一些才能截取自如。铁匠留短一些,烧红后打几锤,也就延长了。

陈老二下料惜料。尺寸刚好,在锯、刨的过程中只能越来越短,组合在一起只能取短。这个致命的硬伤,让红极一时的陈木匠生意终结了。

陈木匠另辟蹊径,开始研究做犁。选上等的柏木或枣木,找了几副损坏的犁,照猫画虎,做了几具犁。陈木匠闭门造车,把犁是研究透了。八具犁一字儿摆在地头,牲口披挂好,随着一声吆喝,农民开始用犁伺候着种啥长啥的土地,春种深、夏种浅、旱种深、湿种浅。生产队长喊:“种得浅一些。”只见陈木匠提着斧头对着犁箭上的犁评抡一锤,犁沟就变浅了。队长喊:“种得深一些。”陈木匠又提起斧头对着犁箭上的犁评又是一锤子,只见身后的犁沟就变深了。大家戏称陈木匠做的是二锤子买卖。殊不知,陈木匠心里知道,犁评向前击,犁沟变浅;犁评向后击,犁沟就变深。陈木匠靠这一招鲜吃遍天,名副其实成了方圆数十里的名人。

犁的生意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几乎销声匿迹,但最早陈木匠做的稍息桌子、立正椅子、原地踏步的凳子和现在的家具款式倒相似至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