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暖气,最有温度的发明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时间:2024-11-27

张品秋

寒风凛冽的冬季,一间温暖如春的屋子会让人感到十分幸福。如今遍布北方家家户户的暖气,在百年前却是时髦和身份的象征。暖气是谁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

1958年4月,北京市第一条热力管道开始动工修建。(资料图)

暖气片的诞生

近现代意义上的暖气诞生于欧洲。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锅炉制造业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以锅炉为热源、以蒸汽或热水为热媒的集中供暖。最早将暖气铺设进自己家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没错,就是那个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瓦特把一条输送高压蒸汽的管道铺设到了自己家里,并用焊接铜板制成了散热器。这套暖气设备让瓦特的家在苏格兰阴冷的冬季也能够十分温暖。在自己家中试验成功之后,瓦特扩大了这套蒸汽取暖设备的规模,将其安装在了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里。就这样,瓦特成为暖气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做法体现了近代暖气设备在诞生时最重要的两个用途:一是确保家庭生活起居的取暖,二是满足工业生产必要的取暖需求。后来,法国出现了最早的热水供暖系统。从那以后,蒸汽供暖和热水供暖成为集中供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19世纪中叶,铸铁散热器即最早的暖气片被俄国人弗兰茨·桑加利发明出来。桑加利从小跟随经商的父母往来于欧洲各国,见多识广。长大后,他也成为一名商人。有一年,他在英国见识到当时最先进的熔铸铁技术,并深深迷上了它。桑加利觉得这项技术有很大的商业空间,便花重金学会了这项技术,并带着相关材料和机械回到了俄国。为了在俄国推广这项技术,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产一些适用于家庭的铁制品,比如护栏、铁管等。同时,他还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一些个性化的家庭用品,并上门安装,发展出集生产和安装为一体的业务模式,很受客户喜爱。他的公司也渐渐有了名气。

公司收到的订单源源不断,桑加利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日,在外面忙了半天的桑加利刚回到办公室,就见几个人径直闯进来,从对方的穿着打扮上看似乎来自皇宫。来人也没有多解释,只是让他跟自己走一趟,说有一笔大生意等着他做。桑加利自然不敢拒绝,乖乖跟着他们出去。

来人将他带到圣彼得堡港口旁边的一座宫殿,说明了来意。原来这里是沙皇新建的一座行宫,宫殿已建设完,却没有任何供暖设备。俄国的冬天非常寒冷,他们希望桑加利能利用欧洲的新技术为这座行宫铺设一套供暖设施。

接下这笔大单,桑加利丝毫不敢怠慢。他围着宫殿内外转了好几圈,随后回到办公室里,拿起笔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经过几天的思索,他发明了一种新的东西——暖气片。暖气片本身不产生热量,但它的金属质地导热快,栅栏式结构也能更好地散发热量,只需将锅炉烧出的热水输送到暖气片里,再靠它散发热量就可以加热居室了。几个月后,暖气片就被安装在了沙皇的行宫里。

热水汀

改变中国人取暖习惯

欧洲的这股暖气风潮,也被引入了近代中国。在19世纪末,北京东交民巷的一些外国公使和外国企业开始在其驻地建筑中安装暖气设备,到了1910年前后,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新建筑也纷纷安装了暖气设备取暖。

暖气刚刚来到中国时,被称为热水汀。暖气采暖需要锅炉和管道将整个楼宇作为系统连接起来,还需要煤炭作为燃料、钢铁作为设备材料、泵作为动力。暖气采暖干净、均匀、持续,与传统的烧火取暖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产煤的数量上升,大城市的煤源逐渐充足,从而解决了采暖所需的燃料问题,为暖气的推广提供了能源保障。于是,热水汀在北京和上海的政要公馆、知名企业、豪华酒店、大学、医院、高档公寓等西式建筑中流行起来。上海的礼查饭店、汇丰银行、电报大楼,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地方,均安装了蒸汽采暖设备。

在当时,上海是全国暖气事业最发达的地区。有文献记载,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设备安装企业都从事暖气安装业务,暖气工程技术也非常先进。以外资设备安装企业顾发利洋行为例,在暖气安装工程上,其业务细分为:真空暖气工程、低压暖气工程、暗管暖气工程和加速及自降暖气工程等。当时世界最大的采暖设备生产厂商美国汽炉公司的在华代理机构慎昌洋行,在沪大力推广热水汀。该公司所售采暖设备的种类非常齐全,可以提供从仅一个浴室使用到服务整个旅馆或公寓大楼的系统设备。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都采用了慎昌洋行提供的锅炉及散热器。在上海其他地方,一些设施较好的里弄都设置有锅炉间为建筑提供采暖的热源。

边学边干的

新中国暖气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镇供热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热电联产。苏联建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供热系统,莫斯科的热网干线就长达3000多公里,源源不断地为城市500多个工业企业和4万多座建筑物输送采暖用热水。英、美、法等国家多采用区域锅炉房作为供热系统,热媒不是热水而是蒸汽。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供热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供热技术。1952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全国设立了第一个暖气通风工程专业。1953年,苏联暖通专家德拉兹多夫来华,他和中国研究生在哈工大组成了第一个暖通教研室,还有五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学习。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苏联的供热模式为范本,边学边干,开创新中国的暖气事业。第一届研究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青年教师,他们先在预科专门学习一年俄语,以便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为了扩大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高教部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教师来进修。第二批学员没有时间再学习一年俄语,只好通过第一批研究生间接向苏联专家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高校创建暖通专业的中坚力量。

很快,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也创设了暖通工程专业。1956年5月1日,建工部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所内成立了采暖通风研究室,标志着我国暖通行业人才队伍初步建成。

新中国集中供热事业最早从北京起步。1957年,北京市第一热电厂作为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开始建设。1958年4月,全国集中供热的第一条管道“光华线”在京破土动工,开启了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的历程。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虽然建成了多座热电厂,但是投产后供热能力很低,导致我国城镇集中供热事业的起步较缓慢。直到1968年,沈阳才成为全国第二座建成集中供热系统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暖气事业迎来大发展。1983年年底,全国有17座城市建立了集中供热设施,共铺设供热管道600余公里,市政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集中供热逐渐从大型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普及,这一时期是我国集中供热高速发展的时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继续发展集中供热的同时,也开始发展分户供暖,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热源的供暖方式不断涌现。更加节能、环保的采暖新技术、新材料为高效采暖带来更多的可能,寒冷冬日里,人们很享受家中温暖、舒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中国发展改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